也是在前三十之外。
“这样吧,你联系下通讯作者,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来交流一番。算了,还是我亲自联系吧。”
“陈教授,既然一作二作是本科生,我们邀请他们来做访问学生怎么样?”
杨近提出来自己的看法。
“访问学生?当然可以!明天去找系主任申请。”
陈暮当即便拍板决定。
“对了,他们的费用……”杨近教授问道。
“我来想办法解决,再让系里解决一部分。”
“好!”
访问学生,还只有半年,看上去没有什么意思。
其实不然,如果他们能在哥大做上为其半年的访问学生,想要申请哥大的研究生,那简直易如反掌!
一般来说,本科阶段的访问学生很少。
更多的是类似于交换生或者是夏令营之类的存在。
访问一词,通常和学者挂钩,大部分时候,是一些青年科学家深造和交流学习的重要机会。
给本科生访问学生的待遇,那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尤其是还要解决费用问题,那更加了不得。
那种给钱就能参加的交换生,其实就是学校开发的赚钱项目。
而陈暮教授的意思,自然不是赚钱。
按照经验,系里能赞助一部分经费,而剩下不能覆盖的部分,陈暮教授愿意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钱补贴,就已经能说明他的诚意。
当然,陈暮和杨近,绝对不会因为苏鑫和丁雨文是华国学生,就网开一面。
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出来关于冻干晶型的研究,对于现在项目组的课题很有帮助。
锂电池的发展,是全世界都在追赶的问题。
如果谁能解决掉关键难题,那必然会青史留名。
陈暮和杨近,都比较看好文章提到的效果。
在靠近材料共熔点附近,而且还有全新的冻干曲线,足够说明两个人对科研的嗅觉。
让熟悉相关研究的苏鑫和丁雨文来,便是能更好的交流切磋。
如果运气足够好,或许能在材料上做出重大突破。
顺便也能带给他们访问学生,还有留在哥大的机会。
当然,能在哥大做访问学生,两个人申请藤校的话,也会简单很多。
可以说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而在国内,某研究所内,同样在刷着arXiv网站的韩博士,看见苏鑫的论文,同样吃惊。
“董教授,您看这个……”
他将打印出来的论文样板拿给研究室的主任,董秋红老师。
董老师是研究所的资深专家,也是从事急救止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