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8)(3 / 6)

这确实对朝廷是很大的经济压力,一旦管理不好,非但起不到赈灾的作用,反而会引发当地治安混乱,助长了那些无所事事的闲汉,臣以为,要执行此政令非常难。

吕宏斌没有明着说反对,但他也说了这件事很难办好,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也算支持了反对派的观点。

赵璋点头,继续点了下一位官员来回答,曹爱卿也来说说看。

曹瑞文原本只是刑部主事,因为上次去西北调查蒲世子的案子立了功,回来后就提到了员外郎的位置。

曹瑞文实诚地说:皇上见谅,臣不太懂这些,说了也是浪费时间。曹瑞文自小锦衣玉食的长大,哪里懂得民生艰难?更不懂一碗稀粥有什么好争的,干脆什么意见也不提。

沈爱卿可有什么想说的?赵璋点了沈嘉的名。

沈嘉站出来,特意往前走了几步,看清了赵璋的表情,顿时明白他心里头是想做这件事的。

他大声说:回皇上,朕觉得周尚书与吕郎中他们说的有道理,这些问题确实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推行此政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如此,还得每个州县都能按照皇上的意图办事,监察也要完善,否则容易滋生腐败。

自从沈嘉成了朝廷新贵,看他不顺眼的官员就多了,当即就有人讽刺道:沈大人说了等于没说。

沈嘉也不恼,看了对方一眼,说:李大人别急,下官的话还没说完,难题确实很多,也很难办,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的,无非是多花时间和人力而已,此政令如果能推行下去,不仅能救许多老百姓的生命,还能让百姓看到朝廷的善心,看到皇上的仁慈,对于北地来说,这是收服民心的一个好政策。

文武百官都知道,越往北,百姓越难管,尤其是两国交界的地方,各族混杂,常年征战让当地的百姓对朝廷非常不满,衷心度不高,凝聚力也不高,政策往往很难推行下去。

沈大人扯远了吧?这些都是虚言,首先得能把这政策执行下去才行。那位李大人又开腔怼了沈嘉。

沈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位吏部左侍郎,这位就是当初曲大人要引荐给自己的李大人,显然,对方不喜欢自己。

臣暂时也只能想到一两点,首先,得先查清各地粮仓的存粮有多少,也要摸清各地大致的受灾人数,做出具体预算,如此大的事情想要做成必定不是靠嘴巴上说几句就能行的,得靠数据说话。

其次,如果可行,臣不建议搭建粥棚来施粥,一来效率太低,二来容易引起民乱,发生争抢的事情,还需要额外的人力去维护秩序,既然是一项长期举措,就要尽可能的简单便捷,比如说,借粮可否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比如说,给当地的粮商或者大地主一定的权利,让他们主动拿出一部分粮食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