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学问。
和颜悦色的苏学士很常见,但正经的有点严肃的苏学士却不多见。要是熟悉父亲习惯的苏过再边上,自然明白这是老爹要拷问李逵的学问的环节了。苏轼表情严肃的问李逵:“人杰,学到哪里了?”
“唉!”
李逵下意识的答应了一句,可头皮已经隐隐发麻了起来。
还是没有逃过老苏的究级奥义,考校学问。别以为李逵委屈,他之前是立下大志向,要苦学来着。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获得一个文人的身份罢了。有目的苦学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懈怠起来。
再说了,这个时代的文人坚定的认为书中有数不尽的道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治理百姓,如何治理国家。
但问题是,这些对李逵来说根本就没用。
不是说大话,就是现在给李逵一个县的地盘……唉,不是让他带领百姓造反,而是让他治理地方。他完全能够带领百姓玩出花来。当然,造反他也很专业。
首先,作为牧民官员,首要之务就是——馁靖地方。这对李逵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土匪山贼祸害百姓,他能亲自带头去灭了;有恶霸之类的祸害地方的刺头,他也能分分钟让对方感悟人生的真理——活着比啥都重要。
接下来地方馁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抚,就该发展地方经济,比如说发展地方优势产业。
政府牵头之下,只要处置得当,找准目标,给予一个恰当的定位,致富乡里不是梦想。
这些听着似乎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扶贫。
李逵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听都听会了。
他闭着眼睛就能把一个大宋的贫困县在几年内治理成为大宋的百强县,跟玩似的轻松。至于说治理国家,看当什么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说白了,他就是缺少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
武职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为只有科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