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跃龙门的一刻。只要平日里付出打铁磨豆腐的力气来读书,不怕没有个好前程。
有这种愚蠢念头的人,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百姓。
读书人有很多,像宋江、吴用这样的,很多人穷其一生,却得来的是一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
读书求功名,真要是如此容易,就简单了。
不是说花苦功就能有回报。
读书不这样。
全天下的读书人,每三年只有三百个幸运儿获得官身中进士。很多时候,苦读都是没用的。一来天分,并不是每个有能力供养读书人都会将子弟送去读书,家族之中就会选出最优秀的人去读书;其次,一县之中要出类拔萃就不容易,更何况是一州之地?
三年解试,就取那么十个人,谈何容易。
一旦错过,又是三年。
解试之后更是残酷的省试,省试之后取六百贡士,最后还要刷掉一半。
这其中的残酷,几乎让人无法想象。只有最有天分的年轻人,加上运气加持,才能在科举路上走通。
天分,刻苦,运气,缺一不可的大轮盘下,只有少数被眷顾的读书人才能最终走上官场。只是阮小二对读书有点想的太简单了,但李逵也不去说破,干脆也打发阮小二跟着李全一起读书去了。也就是一份束脩的事,花不了多少钱。让他自己感受一下,读书人的苦。
至于李逵和李云,自然有要紧的事要做。
省试第一步,在进入东京城就已经开始了。当年老苏为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可是到处拜访名人,也要给儿子扬名,为的就是能够科举路上顺利。
李逵也想出名,但苦于没有好的门路。只好选择就近先拜访认识的几位大人,师叔祖苏辙是一定要拜访的,而且还要早。
打发街头送信的小厮去给高俅送信,准备商量着去给苏辙送点礼,走走门路。
改日,高俅如约而至,看到李逵和李云之后,高兴的从马上跳下来,跑到李逵面前,哈哈大笑起来:“你我兄弟终于聚首京城,今日哥哥做东,定要不醉不归。”
李逵急忙拦住了高俅的雅兴,对高俅道:“我们准备去师叔祖府上拜访,顺带送一点老家的特产。”
高俅听到要去苏辙的府上,脸色顿时垮了下来,左顾右盼道:“就怕老大人不方便啊!”
“我老师还在府上,有什么不方便的?”李云觉得高俅这厮一说到师叔祖就不爽利,顿时有点不乐意。
他心说:难不成爷们大老远的来,还能不让进门不成?
苏府门外。
李云对着府门气地之运气,嘟哝道:“有什么了不起?”
“不过是个宰相而已,还是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