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功劳也没办法说出去,老夫也为难。不过放心,功劳是你的,也跑不了。”安焘忍不住数落李逵:“你瞅瞅你,科举高中之后,进士及第会有重用。但是六年通判你总该要做满吧?即便朝廷恩典,三年是最少的期限了。不同于其他升迁,一份官职,大部分都会任期满之后,才会酌情升迁。你瞧瞧你自己,身为延安府通判,在延安府才做了几天的官?”
“即便你功劳再大,通判和知州这两个官职任何官员都躲不开。即便六年对你来说长了些,可三年总该要做吧?”
这话已经是肺腑之言了,这是做官的正途。升官太快,在大宋是有这样的人,但是在官场肯定混不好。
安焘看着李逵不安分的样子,有点好笑,不过和李逵合作了一把,看在大体……李逵还算靠谱的份上,他觉得给李逵一点保证很有必要。这个后辈,他要说欣赏,肯定欣赏不来,可要说真让李逵埋没在仕途之中,他又舍不得。
李逵的能力没问题,才能也没问题,关键是动不动就拉胯。
而且还官迷。
当然,后者对安焘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他玩味道:“小子,安分在延安府呆上三年。等三年后吏部大考老夫给你保举枢密承旨的职位如何?进了枢密院,就是自家地头,一年之后,升你都承旨。”
在大宋,地方文官升迁要是还在地方上,基本上就只能考虑转运使衙门,提举常平司衙门,提举邢狱司衙门的副手。通判直接升迁知州也有,但不多见。如果是朝廷重视的官员,一般会召入京城。通判是六品官,但大宋的京官的身份太尊贵,一般不仅不会升官,在品级上还会降一级。
这才是大宋文官被重用的表现。
尤其是在要害衙门,比如说秘书省,尚书省,门下、中书。
安焘是枢密院的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实权二把手,相比那些对后续升迁非常容易的衙门,枢密院的吸引力肯定会差一些。可枢密承旨是六品官,算是平调,在品级上并没有降低。可枢密都承旨就不一样了,这是五品官。六品穿的是绿色官袍,而在大宋文官之中五品就能穿绯袍了。颜色一变,天上地下。但李逵却表现出嫌弃的样子,反而给人一种受了巨大的委屈似的:“学士,能去御史台吗?”
“御史台?”
安焘心说这是刘安世的地盘,当然,刘安世似乎对李逵也挺有兴趣,举荐没有问题。大宋文官升迁制度之中,需要有六个上司官员给举荐,才能完成正式的升迁。刘安世自然也是安焘考虑举荐李逵的人选之一,至于苏颂……他太老了,说不定等李逵需要升迁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告老了。
加上范纯仁、李清臣、苏辙,再随便划拉一个,就能给李逵站台了。
这也是大宋官场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