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李逵的逆袭之路> 第642章 皇帝飘了

第642章 皇帝飘了(3 / 5)

物。

要不然,朝堂还是可能对土司,番人治番的政策发生动摇。

李清臣和安焘的组合,即便李清臣善于谋划,安焘善于冲锋陷阵。可是对比章惇和蔡卞的组合,还是差了很多。尤其是杨畏也投靠了章惇,加上翰林院承旨拟订政令和圣旨,可以说枢密院在话语权上完全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下,安焘想要彻底推行土司政策,难之又难。

至少章惇是绝对不会让安焘如愿。

毕竟,枢密院的功劳越大,对于章惇来说,他的威胁就越大。尤其是李清臣并非不是没有想做很宰相的念头,而是这个念头被章惇熄灭了而已。

出于自己利益,章惇也不能让安焘如愿。

可青塘的土司们集体赶到了京城,虽说有些年老的土司没来,但是也派遣了继承人赶来,这等于是给安焘站场子。

身为帝国宰相,章惇即便是再小肚鸡肠,也能看出来安焘的谋划。

同时,他也开始忌惮起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逵。

安焘说白了,就是个从御史台一路走上来的大臣。虽然资历很老,但问题是他没有施政才能,更不要说军事才能。如今朝堂上的几个大佬,除了李清臣、蔡卞、曾布之外,都有军功。虽说苏辙的军功说出来让人难以启齿,他老人家是因为神宗皇帝驾崩之后,指挥大军护陵才获得的军功。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宣仁太后要给苏辙一个军功进爵的由头而已。

可安焘的军功是实打实的军功。

他还有去西夏谈判,重新划定边界的功劳。

要是让安焘继续成长起来,那么势必会威胁到他的相位。

而安焘之所以获得这些功劳,都离不开一个人,李逵。

西夏的事,李逵上窜下跳,先是鼓动西夏皇族李承乾叛乱,然后弄死了西夏的皇帝和太后,政变成功。内乱之下的西夏实力大损,让大宋白捡了四个州的地盘。可最后功劳没有计算在章惇的头上,而是落在了皇帝的英明选才上,让章惇有苦难言。

之后就是青塘了,大宋打青塘是章惇力排众议的决定。一来,前青塘王,如今的阶下囚阿里骨太嚣张,竟然敢率十万大军进攻秦凤路,给大宋难堪(主要是蔡京指挥下的秦凤路没打赢)。二来,收复青塘对于完善大宋的军师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缺战马的中原王朝,才是拥有进攻能力的泱泱大国。

要是连战马都没有,靠着步兵作战,只能沦为被动挨打的局面。

即便强悍如汉朝的军队,没有足够的骑兵,也无法对匈奴产生巨大的威胁。更不要提战略主动之类的了。骑兵,足够的骑兵,才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底气。

可让章惇郁闷的是推荐安焘去秦凤路主持收复河湟之地,是章惇的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