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讲道理,苏轼这辈子讲道理的时候就不多,有道是帮亲不帮理,苏轼当即赋文一篇。按照他老人家的地位,举国传唱那算是小意思。于是,赵挺之就有烂大街的危机了。当然,王安石也不爽苏轼,但是之后赵挺之参加召试馆职,被苏轼给搅黄了,苏轼赋文将赵挺之说成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然后给搅黄了。耽搁了赵挺之好不容易等来的机会。
虽然后来他成功通过了召试馆职的考试,但个中经历,只有他自己知道。
召试馆职是大宋文官最重要的考试。制科大部分都不考不上,但是召试馆职机会还很大。考试合格的官员可以去秘书省任职,从而平步青云。
赵挺之的名声,差点被苏轼给毁了。连带着考试的机会也没了。
可惜,当时苏轼如日中天,他根本就对付不了。终于等到了元祐六年,苏轼担任翰林学士写的一份敕诰出现了问题,让他找到了机会。当时是御史的赵挺之当即弹劾苏轼,说苏轼抹黑大宋。
这是苏轼离开京城,去颍州做知州之前。
当时,赵挺之的弹劾太牵强附会了,想要告倒苏轼根本就不可能。主要是苏轼在京城不开心,所以干脆就离开了京城。
这一来,两人的仇可算是加深了。
另外还有一个李格非,苏轼欣赏李格非的才学,李格非被无辜说成了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很莫名其妙的成了苏轼的学生。这大概是后来李清照一个女人,却要用文章去诋毁黄庭坚,秦少游等人的原因了。外人认为李格非是苏门子弟,可李家人不认。要不然李清照就是欺师灭祖的大罪了。
当然,赵挺之有个儿子,比他更出名,赵明诚。
就是娶了李清照的赵明诚,如今应该还是小屁孩而已。
齐州,宣抚使衙门。
赵明诚看到了李逵名人送来的公文,左等右等没等到李逵来拜访。
随后,赵明诚觉察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可他没在意,反而很轻视李逵,觉得李逵年轻,虽然官职做到了天章阁待制,品级上和他差不多。但李逵才当官几年?
这官场的事根本就不是他这等小年轻能左右逢源的事。
反倒是李逵,将行动制定之后,立刻准备动身。刘清芫有些不舍,同时还有点担心,建议道:“要不让史大哥跟着你吧?”
“就几个小毛贼,用得着他出马?”
李逵根本就没有打算动手,更不会动用自己的实力。他就想看看驻扎在青州的禁军实力如何?让史文恭去试矮脚虎王英的实力,这不是打史文恭的脸吗?
同时,他也不介意在此期间,找几个不开眼的立威。
两天之后,韩大虎带着三百兵马来汇合。
不过听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