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只能是一个原因,没钱了。
甭管李逵有多少人马,大宋的军队已经攻破了燕州,对于大宋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一个问题,收复燕云十六州。
任何半途而废的举动,都是祸国殃民的投降。
可是,朝廷不得不放弃这到了嘴边的肉,也是有苦衷的。
一方面,大宋拿不出有战斗力的军队增援北线。这就等于是北线的军队死一个少一个,而辽国真要是反扑的话,将不是几万人马的进攻,而是几十万人马的大阵仗,朝廷无兵可派,打下去,只能是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西线的宋夏之战快要有眉目了,章惇身为宰相,不得不做出决断。双线之中,必须要死保一线获胜。大宋当下无力承担双线作战的军费。
而且,西线的统帅是章楶,章惇的兄长。他即便是再看重李逵,真要他把兄长章楶给坑了,恐怕老家都要回不去。
权衡利弊之后,赵煦也只能听从章惇的建议,死保西军反攻西夏,而暂时放弃北线的胜利果实。
如果换一个皇帝,面对这等大好局面,肯定会心中百般不舍。
可是赵煦不会。
他年轻,有的是机会。
尤其是亲政这些年,他的信心一点点的滋长了起来。
大宋对外征战的信心,从司马光时代,跌入谷底。或者说是宣仁太后时期,大宋失去了捍卫国门的勇气。
当然,这也不能怪宣仁太后,她是个女人,一个对战争毫无概念的女人,只想守着丈夫和儿子的江山,交到孙子手上。可是让宣仁太后高氏措手不及的是她遇到了个好战的女人,西夏的梁太后。上演了一幕,大宋版的女人为难女人的苦情戏。
自从赵煦亲政之后,原本西北被动挨打的局面,在章楶的两次大胜之下,有了气色。尤其是绍圣初年的那次大胜,更是扭转了宋夏双方的局面。
紧接着,西夏内乱。
大宋接着收复河湟之地。
一系列的胜利,让赵煦的自信膨胀了起来。同时,大宋的军队确实也有了不一样的起色。
尤其是李逵崭露头角之后,提出火器军的概念,这次投入战场,顿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唯独让赵煦诟病的是,火器军队太花钱了。
禁卫军一个士兵训练三个月的费用,一套步人甲,一柄精钢打造的武器,连带着一把檀弓的钱都不见了。
这还仅仅是训练,武器装备还不在其内。
这样的军队,都事堂和尚书省研究过后,给出了答案,大宋的国力只能养五万。
如果以野战为目标的标准组建的话,只能是两个军镇。
原先赵煦也心疼,可是李逵的建议他也要听,毕竟李逵靠谱。自从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