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356章 好生之德

第356章 好生之德(2 / 3)

殿学士。亦有记载说是孔循的提议。

总之,枢密使(安重诲、孔循)提议设置端明殿学士,就等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同时减轻的自己的责任。

以上,就是安重诲主导的李嗣源一朝前期的政治斗争,也可以看做是李嗣源在弱宣称的窘境下,由安重诲出面组局,在孔循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核心权力的重新整合、政治资源的重新分配。注意,这只是李嗣源时代的前期斗争,到了后期,安重诲失势,还有新一轮的残酷斗争。

至此,李嗣源也基本完成了称帝的重要一环——“惩恶”,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字,杀。杀必须杀的人(元行钦),杀那些该杀的人(孔谦、段凝、温韬等)、杀那些不该杀却必须杀的人(诸亲王),杀那些不想杀却不得不杀的人(豆卢革、韦说等)。

伴随着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李嗣源也实施了一系列地为人称颂的仁政,如果“惩恶”是以杀为主题,那么接下来的措施就是以“生”为主题。

二,好生之德

1,放出宫女

李嗣源入主洛阳时,宫中仍有李存勖留下的一千多后宫美女,主管宫女的宦官从中挑选了年轻漂亮的数百人,呈献给李嗣源。

不料,李嗣源大怒,呵斥道:“我要她们干什么?”

宦官道:“宫中事务的运行,离了她们不行呀……”

李嗣源则说:“要管理宫中事务,就必须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你看看她们,这么年轻,怎么可能了解?”于是重新挑选了年纪大的的一批宫女,留用宫中,剩余的全部放出皇宫,送还她们的亲人,如果无家可归的,可以随她们自己的心意,愿意嫁个老实人的,朝廷负责帮她们物色接盘侠。

从巴蜀送来的原王宗衍后宫美女,也下诏各归骨肉。

放出前朝宫女,不沉溺女色,是李嗣源为人称颂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嗣源确实励精图治,不近女色,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两点:1,李嗣源登基时已经是花甲之年,60岁的老大爷了,一般来说也过了沉迷酒色的黄金年龄;2,放出大量宫女,主要是缩减财政开支,要知道,养活一千多美女是笔不小的开销。

2,削减伶官等

李存勖沉迷酒色、宠信伶官、宦官,政府开支巨大。在放出宫女之后,李嗣源仍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缩减这方面的开销,于是下诏:酌情留下宫女一百名、宦官三十名、伶官一百名、鹰犬坊工作人员二十名、御厨五十名,多余的一律遣返,宫中各种有名无实的机构一律撤销。

以上这些编制,放在历朝历代,都可以说是艰苦朴素的。

不可否认李嗣源脱离了低级趣味,但也不要忽视他这番操作的另一个原因:省钱。

3,追认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