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433章 两川生隙

第433章 两川生隙(2 / 3)

川地区霸权,西川孟知祥与东川董璋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调和,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双方大搞军备竞赛,随时可能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

两川之间的不睦,原本是朝廷插手两川事务的绝佳契机,可以驾虎驱狼,各个击破,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急功近利的安重诲却急于求成,打算把两川一勺烩,把两川同时当做假想敌,同步进行着战争部署。

除了上述针对东川董璋的部署外,安重诲还对西川做了类似的部署:

先是利用人事调动,在两川内部加楔子。例如把让武虔裕出任绵州刺史,安重诲把自己的亲信安排进两川各辖州,包括把夏鲁奇任命为遂州武信军节度使,先前孟知祥表奏自己的部将李敬周做留后,如今真的留在了后边,朝廷空降了一个节度使;

这些楔子一方面是要监视两川情况,例如李仁矩,他对董璋恨之入骨,不惜捕风捉影、甚至空穴来风编造一些所谓的“董璋谋反”的罪状;另一方面,则是做好武力讨川的准备,例如夏鲁奇,到任后,立即着手整修遂州城防工事,训练士卒、制造武器铠甲;

至于朝廷的军队渗透,安重诲更是绞尽脑汁。他为赴任两川的亲信们都准备了警卫部队(牙军),视其所至州县选择牙军规模,多的有两三千人,少的也不下五百人,全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勇将。以“牙军”的身份作掩护,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两川的刺激。

安重诲向两川渗透军队的做法,与淮南严可求向虔州的渗透有相似之处。唯一的不同,就是安重诲是“一次成型”,而严可求是“近景魔术”。

严可求每次派驻来的部队的数量都是在常规、惯例之内的合理人数,虔州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是正常换防、轮训。奥妙就在于走的人数总比来的人数要少,每次都能留下若干军队,日深月久,严可求终于在虔州军民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了大部队的集结。

相比于严可求的不漏声色,安重诲的做法简直就可以说是招摇过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笑话。

朝廷增大了两川地区的军事投入,还要努力挤榨两川的战争能量。例如先前借荆南战事,命令西川负责夔州驻军的粮草供应。随着夔州的收复,孟知祥与前线毛重威合演了一出双簧,撤回了三千特遣军,但为了顾及朝廷颜面,粮草的补给一直持续。

这时候,孟知祥上疏朝廷,“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实在供应不起了,请求停止向夔州的输血。

李嗣源不但没有批准,反而加大了对西川的催征力度。

孟知祥的做法更觉,直接甩出一封上疏,“抱歉,没了,谢谢。”从此之后公然抗旨不遵,不再往夔州运送一粒粮食。

而在这个时候,坊间又盛传一个小道消息,说是朝廷打算继阆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