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434章 两川结盟

第434章 两川结盟(2 / 3)

李仁罕被感动地痛哭流涕,下跪磕头,说主公如此信任下属,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公推赤心置人腹中,老兵惟尽死以报德耳)!

西川将领们也因此大受感动,士气空前高涨。

悬在董璋头上的利刃——绵州刺史武虔裕,让董璋寝食难安,与孟知祥密谋联合反叛后,董璋就把近在咫尺的武虔裕列为首个攻击目标。

经过一番思索,董璋决定以智取胜。

董璋主动上表,表奏武虔裕为东川行军司马,请他来梓州指导工作。朝廷正求之不得,既然董璋主动要求把间谍安插在身边,那就成全他吧。

武虔裕欣然来梓州自投罗网,被董璋囚禁。

有意思的是,董璋上表的那一天,是4月1日。

略施小计,拔掉了朝廷的定时炸弹,董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集结部队,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阅兵,做了全民战争动员。

董璋让军队把头发都剃掉,然后在脸上刺字,表明反叛的决心。在剑门关以北,新筑永定关,增设烽火台。做好了战争准备。

董璋果然要反了,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因为李嗣源朝廷早期的两川政策是“倚东灭西”,扶持董璋,共图孟知祥。

西川下辖13个州,几乎是东川(5)的三倍,综合实力大大超过东川。联合弱者消灭强者,是破除鼎足之势的唯一正确道路。因为他若,所以在分赃时没有话语权,也比较容易被“黑吃黑”。

而如果李嗣源联合西川灭东川,结局将是朝廷为西川火中取栗,战争红利被西川独吞。

所以李嗣源的“倚东灭西”战略是唯一正确的两川政策。

然而在安重诲的一番骚操作之下,董璋在谋反的道路上弯道超车,走在了孟知祥的前面。上兵伐谋,可朝廷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输在了“谋”上。

破坏朝廷的两川战略,也成为日后定安重诲死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时,老谋深算的孟知祥却要抓紧最后的机会,再敲一把李嗣源的竹杠。

孟知祥上表朝廷,避开当下敏感的两川局势话题,请求朝廷把云安的13个盐场划归西川,以盐利贴补运往夔州的钱粮等费用。

董璋大吼大叫,孟知祥却闷骚装乖。

朝廷大战略翻车,节奏被打乱。李嗣源同意了孟知祥的奏请,想以此拉拢孟知祥,制衡董璋。就这样,朝廷的两川政策出现一百八十度大反转。

李嗣源不断加大对阆州、遂州的军事投入,董璋出兵拦截,劫掠中央特遣军,以此向朝廷示威,要求中央停止在两川地区的军事渗透。

两川形势进一步恶化,周边的商旅已经不敢再进入巴蜀地区。

董璋的儿子董光业在洛阳任职,做宫苑使,管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