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446章 安重诲的末日2

第446章 安重诲的末日2(2 / 3)

求,这位前不久还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如今老泪纵横,一把鼻涕一把泪:

“我出身寒微卑贱,蒙受恩宠,才升到高位,忽然被小人陷害,若不是陛下明察,我恐怕早已被诛灭满门。然而我实在才疏学浅,工作压力又重,真怕将来有一天会经不起这种流言蜚语。恳请圣上念在几十年的情谊上,赐我一个军镇,让我安度晚年吧!”

李嗣源不予批准。

安重诲坚持再三,李嗣源大怒,认为这是安重诲要挟自己,“你爱咋地咋地,离了你,我还活不了了?”

小情侣附体。

君臣二人再次不欢而散。李嗣源随即召集宰相、宦官等亲近之臣,讨论安重诲去留的问题。

宦官孟汉琼则举双手赞成,理由当然一大堆,比如安重诲近期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错误啦、动不动就拿辞职要挟君王啦……

宰相冯道认为宦官孟汉琼说的有理,“恭敬不如从命,既然安重诲主动要求辞职,而且态度诚恳,就依了他吧。”

宰相赵凤坚决反对,理由是安重诲身居高位,不宜轻动。

范延光支持赵凤的意见,并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假如撤掉安重诲,由谁来顶替。

李嗣源把脸扭向范延光,“你难道不行?”

一句话把范延光吓出一身冷汗,急忙谦让,说自己资历浅、德望不足,难堪大任。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驳回安重诲的辞职请求,并让范延光也兼任枢密使,稀释安重诲的权力。

这一年(930)年底,两川战事陷入胶着,石敬瑭率领的中央主力大军在剑门关止步不前,长江上游的防线却一溃千里,如前文所述,战争形势开始变得对后唐不利。

李嗣源满脸忧愁,对亲近官员说道:“看来,朕要御驾亲征了。”

安重诲闪班出奏,说身为枢密使,理应对这场战争负主要责任,请求朝廷允许他到前线督战。

李嗣源说御驾亲征,是对满朝文武——特别是安重诲,婉转地提出批评。安重诲当然明白李嗣源的用意。作为这场战争的推动者,他不去谁去?

两川战争,是安重诲最后的机会了。

如今,针对他的诬告、谗言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也渐渐感受到了对手的强大,以至于屡次三番地哭着要求辞职归隐,如果能利用这次战争顺利拿下两川,那么他在朝中还可能会有一线生机,而一旦失败,那么政敌们势必会拿败军之责大做文章。

在两川战争出现不利的态势后,安重诲比李嗣源更着急。

李嗣源批准了安重诲的请求后,安重诲一刻也不敢耽误,当天就收拾东西,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沿途倍道兼程,一天前进数百里。

潼关以西各军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