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542章 二安之叛3

第542章 二安之叛3(2 / 3)

桑维翰全面剖析,深入浅出,以“七不可”向石敬瑭阐明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即没理由打、没能力打、更没必要打。

“勿听樊哙之空言,宜纳娄敬之逆耳。”

——樊哙,不用多介绍,西汉开国元勋,鸿门宴上C位出道,青史留名。所谓“樊哙之空言”,指的是刘邦去世后,初生的西汉政权面临北方匈奴的威胁,执政者吕后更是遭到了匈奴冒顿单于的言语调戏,面对奇耻大辱,吕后大怒,御前会议上,樊哙闪班出奏,说自己愿意率领十万兵马,把扫平匈奴,杀他个片甲不留。

如果当时吕后听从了樊哙的建议,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强汉”一说了,恐怕汉朝也将成为秦、隋一样的短命王朝。

——娄敬,当初刘邦决心与匈奴开战前,满朝文武也是沉浸在一片主战的情绪中,唯有娄敬坚决反对跟匈奴开战,气得刘邦对娄敬破口大骂,并将他投入大狱。

不听娄敬之忠言,开战后,刘邦果然遭遇了著名的“白登山之围”,这位御驾亲征的大汉天子,险些就君王死社稷了。

事后,刘邦重赏娄敬,并在随后采纳了娄敬提出的和亲建议。

很含蓄,桑维翰把误国的安重荣和朝中的“主战派”比作樊哙,而把自己和“亲辽派”、“主和派”比作娄敬。

需要说明的是,大言不惭的樊哙只是鲁莽口嗨,动机还算纯正,与别有用心的安重荣有着本质区别。

道德绑架、道德裹挟,去实现他不可告人的秘密。任何时候都要警惕这些打着高尚旗号做龌龊勾当的人。有时候,他们走上街头,打扮成爱国青年,煽动非法集会;有时候,他们则手摇折扇,高谈阔论,宣扬夹带私货的普世价值,灌输历史虚无主义,毒害民族的未来。

作为“亲辽派”的核心人物,桑维翰自己也备受舆论的谴责,被骂做“汉奸宰相”。在这篇上疏中,桑维翰阐明了对辽开战的条件:

“国有九年之积,兵有十倍之强。主无内忧,民有余力。”

——这是基本的战争准备,内部因素,即“知己”;

“观彼之变,待彼之衰。”

——这是战争开启的外部因素(契丹),即“知彼”;

“用己之长,攻彼之短。”

——在知己知彼后,还要会使巧力,不要用蛮力;

“举无不克,动必成功。”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真正翻身。

在文章最后,桑维翰给石敬瑭指了一条明路:驾幸魏州。

如同当初驾幸汴州是针对魏州一样,这次驾幸魏州也是针对镇州。

石敬瑭览表大喜,回复桑维翰说自己茅塞顿开。由于是密奏,所以石敬瑭不能公开褒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