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五代十国往事> 第563章 大战前夕

第563章 大战前夕(2 / 3)

,于是也就得出了不负责任且不准确的结论。

主流观点一般认为石重贵很傻,对景延广言听计从,且在景延广的忽悠下,成为了坚定地“反辽派”,穷兵黩武,不顾实力上的差距而主动挑起与辽国的战争。

这是错误的。

首先,石重贵不傻,也没有被景延广架空。

其次,石重贵虽然表现出来的是一副“反辽派”姿态,但他并不想真与辽国开战,或者说战争意愿不是很强烈,斗争意志没那么坚定。

比如,他把已经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的桑维翰,重新拉到核心决策层。再比如,他在战争爆发前、即战争初期,不止一次地向辽国示好、表示愿意和解。

喊打的也是他,喊停的也是他,他是精神分裂吗?

不,这才是他政治手腕的完美诠释。我们可以概括为:战略威慑。

嘴上说“老子跟你拼了”,身体却很诚实。

石重贵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缓和国内矛盾,或者说转移矛盾。

后晋缺钱缺粮,自然灾害、兵连祸结,人民积怨极深,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比如安重荣,就会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为幌子,撕裂后晋。

所以石重贵给自己打造一个爱国青年的人设,既能避免第二个安重荣的出现,又能把人民的不满情绪引导到契丹人的掠夺和欺压方面,继而对后晋政权心存怜悯,支持石重贵为人民谋幸福。

二是给契丹施压,讨价还价。

契丹如同吸血鬼一样,贪婪地攫取着中原的财富,使中原人民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所以石重贵要营造一种“官逼民反”的架势,向契丹传递一个信号:你们再不收敛,我们就要被迫起义了!

石重贵对契丹内部事务并非一无所知,他也知道契丹国内存在着路线斗争。即以述律太后为首的“扶晋派”,和以耶律德光为首的“灭晋派”。

简单说,耶律德光在契丹境内受到述律太后的掣肘,不仅如此,他还面临着与他哥哥相同的危险,因为述律太后的真实意图是让耶律李胡即位,而当初选择耶律德光,是因反对声音实在太大,迫不得已,才选出耶律德光做过渡。

为了摆脱述律太后的控制,耶律德光必须南下入侵中原,占据幽云十六州,继而占据整个黄河以北,最终统一中原,这样,他就可以在中原地区当至高无上的皇帝。

耶律德光的政治意图很容易理解了。

述律太后的格局要稍微高一点。客观的说,她并不反对南下入侵中原,只是宜缓不宜急。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利益最大化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首先,述律太后更加理智,她知道契丹不具备一口吃掉中原的实力。猥琐发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