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一个很应景的形容词,脑补。
吃大米的是楚国人,是贵族,那么就妥了。这是哪国的道理?
子思捏着胡子的手一哆嗦,突然下巴一阵剧痛,好家伙,扯下来一小撮胡须,疼地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他虽说很配合苟变的想法,宣扬边子白的来历与众不同,从而抬高边子白的声望。作为执政多年,卫国最有权势的权贵之一,他发现人才地能力并不弱,得益于卫国比其他诸侯国更高额的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只不过有些人就算是发现了,也没有什么用,人家根本就瞧不上卫国,更不想在卫国出仕。
可有些卫人是扶不起的烂泥啊!
还有一些卫人,因为国策和国力的原因,淡薄了出仕为官的心思,比如说苟变。
在他看来,边子白的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边子白的身上看到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吴起身上也有。当然和边子白接触不多,他对于这个少年郎的心性还不太了解。至于说和军政才能都是一流的吴起相比,边子白更没有相提并论的资格。于是这种考量就不是比才干,而是比性格,不拘泥一格,行事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很有目的性。
打个比方说吧,就说西瓜。个大的熟且甜,那么按照已有的经验,找个大的采摘,找到甜的西瓜的可能性就越大。吴起就是那个大个西瓜,而边子白在外型上可能形似。
所以,子思觉得边子白有培养的价值,可以试一试。仅此而已。
可眼下,事情仿佛变味了,卫公的加入让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复杂了起来。楚国公族阳城君的私生子,那么楚国太宰那边是肯定没有记录的。身份问题就成了一个谜,谁说都可以,就是无法证实。
可这样真的好吗?
假如边子白是个野心勃勃的少年人,忽然间有了这样一个身份,加上卫国的背书,说不定他还真的能回到楚国去。毕竟下令处死阳城君等人的楚王熊臧还在位,可这位的日子不太好过。楚国接连在对蜀国和赵国的战争中失败,楚国西部边疆已经从进攻转入防御阶段,北上也失去了可能。而楚国内部因为当年‘戮王事件’被牵连的贵族的抵抗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熊臧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了。他如果想要缓和楚国内部的矛盾,就不得不接受采取更加怀柔的办法,比如说赦免当年‘戮王事件’中被牵连的70多个家族。首当其冲的就是名声最为响亮的阳城君。就算是边子白回到了楚国,对于卫国来说也是有利无害。
卫国是卫公说了算,子思就算想反驳,也没用。
于是卫公在子思强力的要求下,隐藏下私生子的属性,传言很快在帝丘的街头传播开来。边子白是封君之子。
“小郎,是封君之子?”
“尔是公卿之子,尔全家都是封君之子。”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