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战国之名士崛起> 第111章 一碗水端平

第111章 一碗水端平(3 / 4)

而成年的公子有三个:太子训、公子岐、公子恒。

公子恒基本可以剔除,身份太低,除非公子训和公子岐都在卫公之前早夭。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染指国君的宝座。

那么就剩下了两个人,太子训和公子岐。

如果说卫公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对公子训是不满的,却给了继承人的承诺;对公子岐异常喜爱,这就很反常。但眼下,公子岐还无法撼动公子训的太子地位。卫国虽说经历了上百年的动荡,这期间,每一次的国君更替,都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贵族们也厌倦了这种动荡,宫廷内斗不仅消耗了国君的威信,同时更让国内的贵族损失惨重。小一点的家族甚至挨不过去,一次政变就让一个家族覆灭的也大有其在。

“如果南卓算是太子训的幕僚和谋士的话,公子岐的幕僚和谋士是端木方。至于……公子恒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国君之位和他无关。”就算是公孙鞅对当官还没有多少心得,但是对于国君的几个儿子,还是很熟悉。

反正贵族聚会的时候,总有人会大嘴巴,说一些公子之间的趣闻。

“端木方?”

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边子白对端木这个姓氏有着特殊的感觉。可能是很熟悉,也可能是听着很顺耳。可就是想不起来,到底这个人是谁?甚至连一丁点的印象都没有,让他很苦恼,“我这么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儿听到过?”

“孔子门徒十哲之一的子贡的孙子。”公孙鞅提醒道:“孔子虽说是鲁人,但儒学成于卫,他在卫国住了十几年。有不少门徒,子贡、子路都是卫人。而且儒生在卫地比其他诸侯国要容易接受,学习者很多。我游学时也学过《论语》,不过儒门也就这样子罢了,做人有益,治国无用。”

公孙鞅说起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加上这些年的感悟。发现儒学更像是乌托邦,在诸侯国混战的时代里,谁用谁傻。可问题是,卫国还是接受儒学程度最高的诸侯国,这让他很憋屈。因为儒学既不能抵御外辱,又不能富国富民,在守旧等于找死的战国时代,确实实用性。

随后他介绍起端木家族,“子贡先生在投入儒门之后,才学高绝同学之中,声名响彻中原各国,相继在鲁、卫出任过国相。加上端木家族富可敌国,实在想不明白,端木家族为什么要将嫡孙送到公子岐的门下。完全可以凭借家族的影响力获得更高的官职。”

“原来是子贡啊!”边子白心说,又是一个名人。可惜已经死了,但是不要紧,他孙子肯定也不差。随后想到公孙鞅的评价之中对子贡评价极高,但边子白的印象之中,仿佛子贡的才能是高,但也不是学生之中最高的吧?

“不是说颜回才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吗?”边子白好奇道。

真需要想一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