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鲁国、魏国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列子却单单选择了卫国,这说明什么?说明卫国对名士有吸引力。这才是太子惊喜异常的原因之一。
让子思重复一遍,不得不说太子的心有点大。就国相子思的地位和身份,怎么可以如此无理?很多朝代都是这样,国相因为地位太高,辅佐上任国君时间很长,庙堂之上的官员都是在他任职期间被提拔上来,等等因素,不得不以在新君登基之后,被迫离开朝堂。
这也是因为国相的地位可能危及到国君的威严,往往新君登基之后,不识趣的老臣会被罢免,识趣的就自己走。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和之前的秦国,根本就不给老臣子解释的机会。国君死后,跟着殉葬岂不是干脆?
好在秦国此举太野蛮,也是被列国鄙夷的原因之一。
不过子思并不在意,人生起起伏伏,宦海几十年,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自然不会因为太子一时的激动而在意,反而点头道:“不错。老臣在列先生离开帝丘之前,与之有过一次私下的会面。当时老臣看到了王诩写给列先生的信件,邀请之意很浓。”
“如此说来,列子十有八九会在朝歌隐居?”太子惊喜异常。
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天下名士在卫国落户更加重要的了。这关乎到卫国的国家地位……
当然,这是太子训一厢情愿。
可列御寇天下名士的身份,一旦落户卫国,就足以让卫国在诸侯之间的重要性增强不少。也会为卫国的文教事业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度。卫国之前是儒学的大本营之一,孔子,以及他的孙子子思(非卫国国相子思,而是孔伋,字子思)在卫国几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的儒学信徒。
但是道家门人还没有在卫国有开宗立派的打算,这让卫国的文教事业一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毕竟儒学很不受君王们待见。
但是道家不一样了,学术高端不说,就算是道家学说完全对治理国家没用。可是道家还有一个让人向往不已的研究方向——长生术。
人生在世,谁也不想活久一点?过好一点?
子思紧接着说道:“王氏在朝歌附近有封地,足以供养王诩的传教。而列子向来是高洁之辈,以简朴著称。可见,路缦陪同父亲去朝歌,一来有人前尽孝的善举;二来,路缦多半为列子在朝歌附近购买隐居之地,建造房舍为准备。”
“国相之勤政是我等楷模,但卑职不解,为何列子家事会告知国相。或许列子是否早有预料今日?”石伯冉显然不太甘心,站出来询问子思的话中可能隐匿起来的关键问题。
谁知道,这会不会是边子白故意打着老丈人的幌子,将家眷接去朝歌?
子思并非是那种以官威来压人的高官,他在卫国为相近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