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主将真不太好说出口。
“公子!”南宫弼要说心里有不舒服,那是肯定的。
马邑在原先的计划之中并非主战场,而是牵制赵军的一股偏师,可是赵军不按卫军布置的防线进攻,让马邑一下子暴露在赵军的兵锋之下,承受着赵军最强大的攻击。这份压力,让下军从将帅到士卒都颇为不满。尤其是在上军驻守的平邑没有开战的情况下,马邑并没有任何获得将主边子白的承诺,给予一定的援军。可以说,马邑之战打到现在,完全是下军独立承担。
这明摆着上军是见死不救。
当然也不能说见死不救,边子白也做出了反应。将公叔简派来了,可是他一个司空府的工匠头子。好吧,司空府的人多半都是技术工种,农家的人整日泡在田地里,一身的土腥味。营造的工匠,木匠,陶匠也不见得有多高的格调。反而出身低贱,被其他衙门的同僚所看轻。更何况,公叔简虽然有一个当大司马的伯父,可就连公叔旦手中也没有多少军队可以用,怎么可能给他带出来?而他从平邑带到马邑城内的还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工匠,能指望他什么?
不仅如此,公叔简还进入马邑之后,命令工匠拆毁了不少房子,用房梁建造奇怪的器械,都六七天了,什么用都不顶。公叔简本人来一个劲的抱怨公子岐,给他分配的人太少了,根本就不够用。
其他军队的将帅恐怕对公叔简都有些不太好的怨气。
别说南宫弼了,连公子岐都有。
可有怨气,不见得要说出来。再说了,公叔简说什么也是边子白派遣来的援兵,这可不是公子岐的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公子岐也不能将不满放在脸上。再说了,公子岐多半能够猜测到边子白的心思,马邑无法救援。一方面马邑城太小,如果驻扎两万人,太拥挤了。而救援马邑,边子白恐怕就不得不放弃平邑了,如果上军放弃平邑,那么有十万百姓的朝歌怎么办?
如果放弃了朝歌,那么就是说赵军可以在卫国北方随意驻军。卫国在大河以北的国人似乎都成为赵军的俘虏?
且不说这种可能带来的后果如何,就是边子白有心来增援马邑的下军,上军士卒在野外如何应付几万赵军的围剿?
赵军最出色的军队肯定不是步卒,而是骑兵。上军面对漫长的行军路线,会在任何时候都有被赵军一举歼灭的可能。公子岐甚至想到,边子白多半也和他一样,守着城邑,连出城的心思都不敢有。因为一旦出城了,卫军和赵军战斗力上的巨大差距就会被一在放大,战争虽然爆发才几天,但公子岐已经证实了赵军的战斗力和卫军绝对不再同一个水准上,或者说对方在野战之中,有碾压自己的实力。一旦脱离了城邑的保护,对于卫军来说,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真要被赵军追上,甚至拖住了,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