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既然已经对上,他就必须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至少,不能让对方有一点把柄抓住。
让前来送消息的秦公子赶回京城,随后几日,云轻鸿再无一点清贵公子的模样,穿着蓑衣,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下去走访。
带着常柏成做后盾,要求村里县城里的大户,全部做好准备开仓放粮,同时不准提价太过。
走完绍兴之后,又向周围地区扩散。
大雨一直下到七月初,才算停了下来。
两浙路到底是靠海,有那些前期的准备,泄洪也得力,虽然还是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但是比起上辈子,却是要好很多。
而且,夏粮也不是完全绝收,统算起来,还有个两三成的收成。
再加上高大人和云轻鸿的努力,还有常柏成直接拿刀砍头的威吓,两浙路的粮价虽然暴涨,也还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列。
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饥荒和流民。
但是相邻的安徽江西和两湖,甚至包括淮扬等地,却是地狱一般的场景。
鄱阳湖水势涨了五米,整个鄱阳湖平原都成了一片汪洋,洞庭湖的湖面亦扩张了三分之一,周围大量的良田都被淹没。
长江沿岸,从宜昌,到扬州,长江中下游决堤了七八处,芜湖的圩田全部没入水中,江水倒灌,不知道多少垸子被淹。
从六月下旬,第一封奏折上奏,便天天有急报,不是这里决堤,就是那里死人。
皇帝气得将那些奏折都砸在了蔡相和韩相脸上,却是被户部和工部一句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救灾,只能做善后工作,要不皇上您看怎么办?给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
还是云侍郎出列道,此时应该赶紧赈灾,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安抚民心,皇帝才连声附和。
但是怎么赈灾,怎么开仓放粮,却只能是责令户部负责,自己没有任何主见。
而云侍郎一直在吏部,管人事可以,这工部的水利,户部的算账,也是两眼一抹黑。
而且比起其他的地方,两浙路的递上来的奏折简直是让人眼睛一亮,云侍郎便也不再追问或者提醒皇帝,退回队列。
对蔡相户部那些人,表示了和缓之意。
蔡相本是松了口气,可没有几天,扬州知府便派人送了密信过来,说是截了一批号称要给云轻鸿请功的刁民。
那些刁民口口声声说是朝廷不给力,要放弃他们这些百姓,幸亏有云轻鸿这个大青天在,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所以,他们要去给朝廷上万民书,同时让皇帝小心那些奸臣!
信中说到,他已经代表朝廷接过了万民书,哄骗了那些刁民回去,只是,那两浙路流传这种流言,可是对相爷不利。
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