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满级考古大师> 三百七十二章 良渚和夏

三百七十二章 良渚和夏(2 / 3)

本世纪以来良渚文化田野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

三年之后,ZJ省的考古家们又在余杭县瓶窑镇汇观山遗址发掘出一处与瑶山祭坛相类似的良渚文化祭坛和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

这说明,良渚人的“祭祀”不但规模宏大,而且还已经制度化,专业化了,祭礼已趋规范化、程序化。

有趣的是,夏后氏“社祀"的祭坛遗迹在传统认为是夏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流域却不见踪影。

至今仍然没有丝毫类似“祭坛遗迹”的东西,在黄河流域发现。

而良渚文化的祭坛遗迹又恰恰与三代文献记载的“夏社”形制及其文化内涵颇为相似。

良渚文化祭坛呈方形,不仅与三代社坛形制相合,而且与传统的“地方说“一致。

良渚文化祭坛用三色土精心垒筑而成、红土台、灰土围沟和黄褐土台里外三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台面。

这与文献所载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以红色、青色、黑色、黄色土筑成的社坛大致相同。

良渚文化祭坛露天而筑,四周至今树木繁茂、绿绿葱葱,当年这一带树丛参天之景可以想见。

这与文献所说“夏社”无屋、社坛露天、周围林木丛生、百姓望而肃敬的情景相符。

瑶山祭坛筑于小山顶上,南面为广阔的平原田野,正是当年良渚文化先民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土地。

因此,祭坛显然与先民中盛行的土地崇拜有关,是先夏时代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凡此种种,表明良渚文化祭坛与三代之“社”的密切关系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这一考古学上的可靠证据充分证明,夏、商、周三代“封土为社”的社祀礼典,其实就是从良渚文化祭坛发展而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良渚古国,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朝。

而大禹治水,可能是传说传来传去后的误解,大禹可能治的不是黄河,而是长江。

毕竟“黄河”这个词,诞生的年代其实并不久远,在一千年以前,黄河其实没有固定的名称,就叫河,或者大河。

而长江的名字但是就更要往后靠了,实际上长江一直都没有个整体的名称,只是各段在不同的省,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上游的金沙江,下游的扬子江,以及通天河、岷江、荆江,甚至黄浦江都算是长江的一部分。

那么,在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长江更不可能有一个整体的称呼。

或许当时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条江,也是将其称之为河。

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也只是说大禹治了洪水,没有特定的说是哪条河。

只是黄河一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