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产品。
可是说明帝国的经济发展越迅速,百姓生活水平越高,保有的汽车数量就越多,对进口奥斯曼的成品油的依赖性也就越强。
反之,奥斯曼帝国想要发展自身的工业,完成军事现代化建设,击败宿敌神圣罗马帝国,也离不开明帝国的大力支持。
除了猪肉之外,两国在诸多方面都均有极强的互补性,而且凭借双方元首的私人关系,发生矛盾与冲突的几率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破坏奥明关系的企图与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
直白地说,奥明贸易额高达上亿银币,谁敢从中作梗,谁就必须得被弄死!
如果有人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无法转换思维,不愿意接受现实。
那么他就活在过去好了,现实世界是属于苏丹陛下的!
原来生活在普洛耶什蒂地区的东清人,全部迁往匈牙利定居。
那里的草原更适合放牧,为了展现自己的慷慨与仁慈,易卜拉辛也允许按照原酋长国面积一点五倍的待遇进行换算。
同时,补偿给于米特·弘历酋长一百门机炮、五千支冲锋枪、五万支栓动步枪、一万匹上等战马、一百万颗手榴弹。
税费上面没有被减免,因为所有归降的酋长国都完全不需要上税。
在将普洛耶什蒂地区的草场与耕地压榨得差不多之后,弘历也乐意在得到一大笔好处之后,带着手下搬到匈牙利去。
匈牙利东南部是一片大平原,作为落脚点最合适不过了,而且鉴于对方的积极配合,易卜拉辛还赏给弘历五十万银币,作为其搬家费。
该地区的北部包括军事重镇布达佩斯,那是肯定不能让给弘历的,但东南部地区,都可以作为东清酋长国的地盘。
按照兵种上的分工,今后帝国将不再以发展骑兵为重点,骑兵部队以清军骑兵为主,辅以马穆鲁克骑兵与哥萨克骑兵。
步兵以汉军部队为主,辅以罗刹步兵和来自其他地区的步兵。
易卜拉辛粗略地研究过罗马帝国覆灭的原因,也就不会再重蹈其覆辙。
将精锐的禁卫军全部整编成装甲部队,嫡系部队全部实现机械化,炮兵部队更是如此。
同时只能由来自心腹地区的官兵掌握海空军,这样就能确保今后能够压制住那些酋长国了。
这么安排的好处就是,哪怕在第二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的行动中,损失掉大部分骑兵和步兵,对帝国本身并没有多大伤害,那都是酋长国自己的事情。
反之,帝国可以联手盟友一起消灭这个宿敌,永诀后患,那些出兵的酋长国还能从中受益,通过劫掠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财富和物资。
换成自己的那位老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