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请示上级……”
“报告支队长,敌舰队开始改变阵型……”情报参谋也报告道。
廖光伟注视着屏幕上代表敌舰的光标,笑了笑:“呵呵,看来敌人已经发现我们了。不过现在变阵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双方舰队相距13公里,日本在发现中国舰队后,立即就变成了横队,准备冲锋过去放鱼雷。不过早就发现他们的中国舰队已经排好了雷击阵型,13公里正好是“鱼-1”式鱼雷采用最高航速时的最大射程。
“鱼雷定深3米,最高速度……鱼雷齐射!”随着第6轻巡洋舰支队支队长廖光伟上校一声令下,56条重型鱼雷就“通通通”的打了出去。
但这个距离对于日本来说却是太远了。现在日本海军装备的是他们自产的44式鱼雷,这是由吴海军工厂鱼雷部通过对湿式鱼雷发动机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研制成功的新产品。这是日本最早的国产“湿式热动力鱼雷”,它的压缩空气罐起先是进口产品,几年后由日本的室兰钢铁公司和往友炼钢厂自行生产,国产化程度相当高。
日本人对鱼雷的开发一直很重视,这款44式鱼雷最高速度36节,射程7000米。说起来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算相当优秀的鱼雷,只是他们现在面对的是开了挂的中国舰队,鱼雷的性能比他们好太多了。
就在日本舰队开始冲锋的时候,中国舰队已经发射完了鱼雷,开始在雷达和夜视仪的协助下用舰炮打招呼了。
中国舰队的155mm和130mm这两种主炮的有效射程分别是21公里和17公里(最大射程分别是29和24公里)。就连巡洋舰上的90mm55倍径高平两用炮,有效射程也有13公里,此时也正好可以参战。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11点35分,中国前锋舰队打出了第一轮齐射,32枚155mm炮弹、20枚130mm炮弹和24枚90mm炮弹呼啸着,向正在冲锋的日本舰队飞去。
这下子可把日本前锋舰队吓了一跳,他们是真的没想到中国人会在这个距离开炮。
日本巡洋舰装备的阿姆斯特朗152mm45倍径主炮有效射程还是有17公里,打是打这么远,但这个“有效射程17公里”只是个理论数据,那是在理想条件下,在当时的观瞄技术下,能在颠簸的海上达到这个理论数据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又不傻,他们当然知道这点,所以按照日军的操典,就算是白天,那也得在12公里之内开火,这样才能保证命中率不至于太囧。
在现在这种能见度和海况下,在13公里的距离上能打中那才见鬼了,所以前锋舰队的指挥官竹下勇少将就命令靠近了再打。按照他们的想法,稚嫩的支那海军能在晚上把船开出来就不错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