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合格鲜肉是不要想的,基本上都是老母猪、老公猪等次品肉,冷库里过期的冻肉,还有不好卖的下水和位置不太好的肉(比如从猪皮上剔下来的肥油、脚油、槽头等等)。至于含量,只要达到50%就好了。淀粉、植物蛋白等等东西,只管使劲加就是,只要最终出来的午餐肉还吃得出肉味就合格了。
至于像什么苏丹红、亚硝酸钠之类国际上“合法”的添加剂,自然也是大用特用了。因为用了这些东西的原因,外销的午餐肉在外观和色泽上,要比内销的好。外销版那种鲜艳诱人的红色看起来确实引人食欲,当然了,有苏丹红帮忙嘛。另外外销版的保质期也要长得多,这是亚硝酸钠的功劳。
另外,还有一种原料的制造技术没有开放给私营企业,那就是“再生肉”。其原料就是病猪肉、死猪肉和已经变质的猪肉,制造过程很简单,就是把这些东西加水搅碎,混入一些添加剂之后做成“底料”,再投入一种特殊的真菌任其繁殖。这种真菌以“底料”为养料,很快就会长成一种粉红色果冻状的东西,这种东西采摘下来之后就是“再生肉”了。其实这是23世纪的一种动物饲料,不是给人吃的。
再把这种“再生肉”搅碎成肉泥后,加入猪肉味调节剂就是猪肉泥,加入牛肉味调节剂就是牛肉泥,想什么肉,就加入什么口味调节剂就好,很方便的。不过这项技术还有很多比较高大上,所以没有开放给民间,只是向那些有出口订单的企业直接出售肉泥成品,让他们拿回去加工成罐头卖出去。
但中国企业即便是这样干,还是比欧美的资本家们有良心多了。哪怕是“再生肉”那也是经过了一次转化,至少没有直接用死肉和变质肉,而且“再生肉”的营养含量绝对是包够的,你最多说它不算是真肉。
鄱阳向高食品公司有出口名额,自然也有资格购买这种“再生肉”,这些东西都被他们和次品猪肉混在一起,做成罐头后再送到欧战前线。
虽然知道内情的人对这种东西不以为然,但毛熊和二德子却非常满意这种产品。他们当然不知道内情,呃,或者他们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反正都是给灰色牲口和炮灰们吃的,又不是给贵族老爷们吃的,差点就差点,有得肉吃就不错了,还由得他们挑三拣四不成?
大家都知道,前线士兵要在高强度的战斗中保持战斗力,每天都需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是战场上很难给士兵们提供鲜肉(高级军官例外),他们能吃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咸肉。这种东西又干又硬,处理起来很不方便,也不好消化。要说这种东西真心碉堡,就算是物资供应最奢侈的美国大兵,在一战时也吃过南北战争时期的咸肉。至于这东西的硬度嘛,反正大兵们用这东西做成工艺品,还能用锉刀和砂轮打磨。而且最关键的是,别看咸肉难吃,但这玩意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