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海洋
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将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从浙江东南部开始,一直到两广地区,切割成一连串面积很小又彼此分隔的小平原。平原的背后是不断绵延的山脉,山脉之间是一条条的河流。这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通,以及小平原彼此之间的陆上交通,都比较困难,反倒是海上交通更为方便,于是这里发展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系当地原有的百越部族与战乱所迫逐渐迁徙来此的中原人群混合而成。百越先民自史前时代就已在环中国海地区广泛航行,据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在公元前5000—3000年间,从舟山群岛开始向南,广泛分布于华南、台湾及印支半岛的大坌坑文化,其中的遗存证明了该文化的居民已经能够建造独木舟并进行深海捕鱼。
在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口南迁之前,这个地区的人口一直很稀少,所以古百越人的航海至多只是个体性的冒险,并无什么政治性的意义。在汉武帝出兵灭亡东瓯和闽越之后,甚至将本就稀少的人口迁到江淮之间,放弃了当地的土地。在孙吴统治时期以及南朝时期,史书上经常看到征伐山越的记载,其中有相当部分分布在沿海丘陵地区。直到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引发两次大的人口迁徙,东南沿海的人口才逐渐变得稠密起来。到十五六世纪,东南沿海的人口日渐膨胀,本地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养活如此多的人口,于是开始了一种具有政治性意义的向海外移民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东南沿海地区与周边环东亚海域逐渐发展为一个广大的贸易世界,形成了大大区别于中原农耕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精神结构。
黑格尔曾经如此对比海洋与陆地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与精神结构。“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大海所塑造的社会结构天然地是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海作为一个可以通达世界的自由通道,原则上无法被任何人所占领,勇敢的人可以去冒险,获取财富;通过大海,人们也很容易逃避集权政治力量的管制。所以,大海孕育着自由,通过一种自生秩序的方式,人们自我组织起来,摆脱大陆式的集权秩序,去创造自己的命运。
自我组织并不代表无秩序,而只是不依赖外部强加的秩序。自生秩序通常会依托既有的组织资源,对于中国的传统社会而言,这种组织资源来源于宗族秩序。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东南沿海地区的宗族秩序更加富有生命力。帝国政府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控制力因山脉阻隔交通困难而大大减轻;沿海地区的这种地理空间,也使其在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波及,因此当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