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独孤皇后发觉后暗中杀掉了该女子,史书曰:“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天子尚且不得自由,不是因为对独孤皇后的惧怕,而是对于独孤皇后身后的军事贵族集团的忌惮;高颎一语道破真相,不可为此事而“轻天下”!
故而隋炀帝即位后极欲摆脱关陇集团的约束。为此他先把帝国的统治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关东洛阳,这样便可以远离关中军事贵族;他还经常巡幸江南,因其在平陈之后就任扬州总管,相当于江南总督,在江南积累了不少人脉,如此便可从江南获得支持力量。同时,炀帝进一步发展了隋文帝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始创进士科。通过科举,可以在贵族之外发掘人才,以充实官僚系统。但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府兵制主要还是掌握在关陇贵族手里,倘若不能在他们之外另建军事能力,则炀帝的努力终归是无法成功的。新的军事能力依托于新的财政能力,否则无法供养直属于皇帝的军队,但是此时仍未出现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新经济资源和人事资源,这意味着炀帝寻找新的财政、军事能力的尝试无法成功。他不得不对外征伐,试图通过战争,一方面逐步改造国内的政治结构,一方面从外部攫取新的经济资源。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因其战争过程也无法摆脱对军事贵族的依赖,乃至最终亡于征高丽之举。
隋炀帝的失败尝试,给了唐代开国君主深刻警示,他们再次回到关中本位,以便巩固国本。但这意味着,皇帝必须接受军事贵族的制衡。唐太宗能够开明纳谏,除了其本人确实宽宏大度,确保皇权无法肆行专制的社会结构才是更根本的保障。而这样的政治社会结构下,唐太祖、太宗既然主动选择了关中本位,其与属下的柱国大将军们乃至草原部落酋长们便仍是盟友关系,帝国不会发生内耗,而仍有宏大的外向力量,遂建立起空前的世界大帝国,东西方交通商贸、文化传播为之一畅。但是太宗同样在努力用皇权来重新定义贵族。他曾要礼部编修天下谱牒,结果第一等氏族竟是关东崔氏卢氏。太宗不满,要求重排,不再追溯数代以前的血统,仅看当下的官爵高低来决定氏族排序。这意味着,身份的高低,不再取决于神意,不再取决于可向前长久追溯的血统、传统;而是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取决于可由君主决定的官爵。当然,太宗不可能不顾及既有的贵族力量而任意决定官爵,但是事情的起点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太宗不过是在以更加稳健的方式,努力压制贵族,扩展着皇权的边界。
唐代前期的社会与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发达、经济繁荣、人口繁茂。几十年后,便出现均田制下土地不敷分配的问题,这反过来开始侵蚀到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