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圆戒先道:“小时候,常听人说读书可以明理,想必读书是可以从书中认识道理的。”
裴敏想了想道:“我认为书中的所讲是道在人世的显化,它不是恒久不变的,上古时期并没有书,人们是如何认识道的,想必还是通过生活,在生活中不断认识规律或者道,在大神创造了文字的后,又将这种规律和道写在书上,后人就可以从书中认识道义,但书中的道义和大师所讲的道还是不同的,书中所讲道义有可能是错的,但真正的道是不会错的……
三藏听了,笑笑接道:“裴敏所说有道理,道是自然之律,是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无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我们先不防将道称道本或先天之道,书中记载的道,是由先天之道变化而来,我们不防把他按照裴敏所说称为道义,或者称为道中,又或者叫做后天之道。人可以继承前人的所识的道义,只是一味的继承前人所识的道义,想必道也没有前进的方向,只有一代人一代人一断认识道,不断修正自身的道义,这种道义才会不断接近于大道本身,而我所问的识道,是如何认识先天之道。“
谢书生想了想道:“儒家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想必就是识道的一种途径,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三藏停了停,又说道:”谢施主的所学真得很是博学,儒家所讲也是最好的识道途径,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想识道过程和第一次学会种花的过程最是很是相似。第一个种花先认识了种子,再经过不断的摸索尝试,不断的试错,在过程中不断向自然学习,学会了选种子,载种,施肥,浇水,捉虫,最后他明了花生长的规律,那这个就学会种花,识道想必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的试错,最终明了规律过程。“
谢书生听完,又道:”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想必像大师所言,识道的过程必是一个切磋琢磨的过程。”
不过,谢书生心中想得是自己的剑法终究是继承前人的剑意,而自己未曾在前人的剑意上进一步的开创,这几年只是想着报仇的事,在剑上到是少了份继续探索和尝试,这也是这向年自己的剑术不曾再向前走的原因吧。
圆戒是没有听懂谢书生的这份文绉绉的话,但他听懂了师傅的话,书中所说的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