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苏菲道:“好啊!”
毫无疑问,于跃的提议受到了三人的欢迎,因为东北人对烧烤情有独钟,几乎是深入骨髓的东西。
从卫星图上看,夜晚神舟的鸡冠部位一片灿烂,那不是万家灯火的颜色,而是烧烤店营业的火光。
据数据分析,在东北,十家饭店里就有一个是烧烤店,毫无争议的全国之首,当然,就算你去另外九家,也能点到烤串,服务员可以帮你去那家代买。
什么商业竞争不竞争的,跟灵魂伴侣烤串相比,谈钱显得太庸俗。
在东北人眼里,烧烤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核心重工业。
不信,在街上随便拉个小伙,哪怕没读过书,也能给你整两句顺口溜。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就要吃烧烤;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都是吃烧烤;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烧烤;
掐指一算,五行缺串。
比如同样的问题问孩子,长大要考什么啊?
有的会说考清华,有的考北大,东北孩子就俩字——烤串!
俗话说没有粤地人不能吃的,没有东北人不能烤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长得,都能撒上孜然。
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两条腿的除了人,都可以烤来吃。
海边人说我们有海鲜,东北人说拿来撸串;
西北人说我们有羊肉,东北人说拿来撸串;
藏族兄弟说我们养耗牛,东北人说拿来撸串;
非洲人说小心鳄鱼,东北人说拿来撸串!
当然,一般来说初次见面是不能吃烤串的。
比如谈生意,第一场不能约烧烤,只有把场面话说完,觉得这人可以深交了,老哥俩才会去烧烤店进行下半场。
一进烧烤店,马上把资本主义小衬衫换成社会主义白背心。
张总变成张哥,再变成老张;李经理变成小李,再变成大兄弟,关系立刻由远到近,由疏到亲。
相亲也是,头一回见面不能吃,只有彼此看顺眼了,冰也溜了,小手也偷摸牵了,才会去烧烤店看看默契。
她给他扒蒜,他吹着准备了三天的牛.逼,两人这才电光火石,迅速升温。
于跃之所以选择烤串,一是也想吃,二来是也觉得当兵的豪放,当然,也因为便利。
进了里边,于跃发挥了一个资深烧烤迷的能耐,盲点。
都不用看菜单,就点了一大串。
也没人诧异,服务员也习以为常,在烧烤店,倔强青铜玩家几乎不存在,都是王者段位的。
于跃点完苏菲点,苏菲点完那哥俩没点,差不多了感觉……
“来件啤酒。”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