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受国内改革开放的推动和新兴产业兴起的刺激,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青年涌入到了创业的大潮之中。
那些原本资金雄厚、目光敏锐的企业家,准确地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脉络,紧跟时代发展的大势,瞄准市场,大力投入,很快占得先机,成为市场的主导者。
在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无处不在。这里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来自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竞争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开了无情的厮杀。
无数的中小企业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已经倒下,而对于那些侥幸存活的企业,挑战不过才刚刚开始。但是只要能够熬过最初的困境,便能有勇气迎接往后的任何挑战,终有一天,会令世界震惊。
对于这股创业的热潮,陈祖铭同很多老牌企业家一样,受到了深刻的冲击。随着各行各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陈祖铭终于坐不住了,他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不会坐以待毙。
当然也有一些老牌企业家,对于时代的发展大潮无动于衷,这些人虽然也能看到那无处不在的机遇,但是他们担心自己会输,担心自己苦心经营了多年的企业会被蚕食,他们丢弃了年轻时代创业的那种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和似火的激情。
可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若不求变,早晚会丧失已有的一切。陈祖铭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尽早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随着国家863计划的提出,陈祖铭敏锐地看到国家的宏观政策将向高新技术领域倾斜。于是,他果断地向信息技术领域进军。原来的事业他本计划让陈国威经营,但考虑到儿子涉世不深,难堪大任。于是便交给了自己的老部下黄克石经营,让陈国威跟着他学习,等时机成熟了再交给儿子管理。
于是,黄克石将上海的事业交给了他最信任的人,转而回到北京经营陈祖铭的庞大产业。
黄克石毕业于美国魏德海管理学院,在他留学美国期间,曾因为家庭原因而几乎辍学,那时他的父亲刚刚病逝,自己缺少了经济来源。
恰在此时,他遇到了陈祖铭,那时正是陈祖铭事业的起步期,被派往美国考察。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陈祖铭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商业人才,在得知黄克石的困境之后,慷慨解囊。
在那个时候,陈祖铭是个雄心勃勃的青年,他对黄克石的资助,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未来有一天此人能为自己所用的考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宁愿破费来资助一个与自己莫不相关的人而对自己的老同学吴振宏冷酷无情。当然,他和吴振宏之间的恩怨可不是一句话能道明的。
黄克石由此对陈祖铭感恩戴德,他自然也没有让陈祖铭失望,毕业之后,他拒绝了美国几家大型企业的高薪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