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红巾军首领朱元璋在先后歼灭陈友谅和陈士诚的起义大军之后,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朱元璋为明朝开国皇帝,自号:明太祖。
公元1375年,朱元璋称帝的七年后。
大明朝国都,应天府。
应天府城中,有一座豪华的府邸。此地,是大明新晋右丞相,胡惟庸胡大人的府邸。
大厅之内,胡惟庸坐于中堂之上,正和一个比他还年长几岁的老者洽谈着。这老者正是和胡惟庸交情很深的当朝左丞相,李善长。
自朱元璋举起大旗,率领红巾军起义,各路义士纷纷来投。朱元璋帐下自然聚集了无数能人异士。
从黄巾军起义至今,已有二十年。当初的那些开国功臣早已年迈。可就在前日,御史中丞刘伯温殿前请辞,告老还乡。刘伯温又名刘基,知天文晓地理,断风水,通阴阳。
刘伯温学究天人,为大明家族立了不少功劳。身为御史中丞,负责监管天下百官,奈何刘伯温为人方正,为官多年,得罪了不少人。前日殿前辞官,竟无人为其说话,朱元璋也出乎意外的没有挽留,批准了他的请辞。
李善长悠悠一叹,似有些感慨,道:“刘基也跟随陛下多年,出生入死。虽然他不够圆滑,但是,却是一心为大明江山着想。如今,少了他在奉天殿拌嘴,还真有些舍不得。”
胡惟庸,道:“李兄说的是,本以为陛下会看在昔日情分,挽留那刘伯温一二。可,陛下的做法,确实让人无法预料。”
“是啊。”李善长双目微垂,论才智谋略,李善长远胜胡惟庸。胡惟庸猜忌陛下之意,李善长心思一转,便已参透。
大明建国七年,如今天下安宁,局势稳定。昔日的军功大臣,如今个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
朱元璋生性多疑,好猜忌,又岂会把大好河山,放置于他人之手。只是还没有一个好的契机,能让朱元璋把屠刀指向他们这些元老大臣。
李善长聪慧,眼光老辣,他看的出,刘伯温这一请辞,就是一个引子契机。京城中,与刘伯温有怨者众多,如今刘伯温已是一介平民,自然有很多人都想要把握这个机会,至刘伯温于死地。
朱元璋能从一个市井农民,一步步平定天下,登上九五之位,又岂是一个凡人。
陛下的心机,果然深沉,可怕。李善长心中所想。
李善长喝了一口香茶,对胡惟庸说道:“先前,刘伯温捉拿我下属亲信,并将他问斩于市前。如今,他已告老还乡,而你我还在朝堂任职。过去的事,也就罢了,我们都老了,也没什么好计较的。最多,我不去送他就是了。”
李善长看似在自嘲一般,其实是在提点胡惟庸。胡惟庸和刘伯温积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