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赵德昭硬吞了一口口水:“王统领,林统领,嘉敏姑娘,请进来吧。”
几人一起进来,嘉敏见赵德昭面色有异,便问到:“公子,你怎么了?”
“没,没什么。”赵德昭在她面前不敢狡辩,只能支支吾吾掩饰。
“公子听说江北守备空虚,以至于兴奋失态,还请姑娘和两位统领勿要见怪才是。”
林仁寅说到:“我等现在同坐一条船,唯公子马首是瞻,怎会怪罪公子。”
“林统领高义,”赵普说到:“烦请公子颁布军令。”
赵德昭深吸一口气:“宋州交赵大人负责,务必在我军经过时保证畅通,林统领率军先行过江,镇守淮南,确保我军粮道无虞。王统领暂且在江南养精蓄锐,待淮南与宋州通道打通,便以最快的速度攻入汴梁。”
“末将领命。”
这样的安排很合乎情理,宋州一线交给赵普去打通;林仁寅率领的不过是残兵败将,也就能帮着运送一下粮草;王彦进的铁骑军战斗力强大,最适合攻坚。
几人得令之后便按计划开始调兵,赵普目下得回到宋州去,临走之前,他重重的拍了拍赵德昭的肩头,接着头也不回的上船。
汴梁城中,赵德昭在江南举兵造反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正在进行最后部署,只为抓获狸猫换太子幕后真凶的柴宗训对此却不屑一顾。
先前一直关注赵匡胤冤狱,每每上书与他争辩的官员此时却三缄其口,一个个默不作声,朝堂上安静得柴宗训有些不习惯。
“老董,”柴宗训问到:“这些人平日里不就喜欢吵吗?眼下赵德昭造反,怎地没人喊打喊杀替朕平叛,也没人为赵德昭赵匡胤辩解?”
董遵诲说到:“回皇上,造反牵涉的干系太大,且消息并未坐实,百官自然只能作壁上观,如此将来也好有个退路。”
“退路?”柴宗训微微皱眉:“什么退路?”
董遵诲拱手到:“皇上恕臣无罪,臣才敢说。”
柴宗训略有不满:“老董你什么时候学会跟朕整这些虚头巴脑的了,快说。”
“回皇上,”董遵诲解释到:“若赵德昭造反是真,将来皇上平叛得胜,百官自是歌功颂德,连带跟着加官进爵。倘是,倘是赵德昭获胜,百官一样可以歌功颂德加官进爵,何必急于现在跳出来站队呢?”
柴宗训幽幽到:“朕都养了些什么东西,不过侧面也说明,朕只得民心,却不得官心,做一个好皇帝,难啊。”
董遵诲安慰到:“皇上即位以来,忙着收复河山,政务一律委于宋王,所以朝臣更亲近宋王些倒也不出意料。倘是带兵修整的潘曹二太尉,或是捉拿叛逆的曹大人,以及守孝在家的慕容郡公在此,早就要提兵平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