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处于边陲,实难为都;至于幽州更是直面辽人。”
“唯一与汴梁同有优势的便是洛邑,但洛邑距汴梁太近,何苦劳民伤财将都城迁于此?”
“既是不迁都,”赵匡胤说到:“虽运河凿通后方便军需运往幽州,但为区区一幽州而凿运河,岂非得不偿失?”
林彦升试探到:“宋王的意思是反对开运河?”
“本王并非反对,”赵匡胤说到:“只是运河关乎国运,须得弄清皇上开运河的真实意图才好。”
柴宗训前世足迹到过广陵,即便科技很发达的年代,古老的运河仍在起着航运作用。为了应对明日廷议,他已然准备了大段说辞。
翌日早朝,众臣参拜后,柴宗训率先出招:“近日朕闻户部奏报,今年国库收入,预计比去年要高上一半,其中蓟州、松江、明州、闽越、穗都五港税收竟占了一成,比皇庄茶叶专营收入还要多。”
众臣执礼到:“臣等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同喜同喜,”柴宗训话锋一转:“只是朕前日私访御街,各商铺所售之物,大多为江南、岭南及海外所产,甚少看到北方物产。想来似幽州距汴梁要比江南穗都近得多,却看不到当地物产,这是何原因?”
赵匡胤心领神会,知道柴宗训说这话的用意,出班到:“皇上,臣以为,幽州距汴梁虽然很近,但却不通水运,由陆路运转成本太高,必致物产价钱猛涨。价钱太高,百姓自然不买账。百姓不买,运来又有何用?”
林彦升知道,就代表赵匡胤知道,柴宗训并不惊讶:“照宋王的意思,倘要得到幽州物产,须得凿通一条运河?”
“正是,”赵匡胤说到:“皇上可征发民夫,凿通一条由汴梁直达幽蓟的运河,如此北方物产经运河到达汴梁,其后转汴水泗水入淮,再顺势凿通一条连接长江与淮河的运河,以来减轻淮河水患,二来沟通南北,实是利于社稷的幸事。”
“不妥不妥,”柴宗训直摇头:“如此太过耗费国力,倘激起民变,反倒不美。”
赵匡胤心中冷笑一声:“皇上体恤民力,实是百姓之福。既如此,凿通运河之事可暂放,待他日国力昌盛之时再为之亦不晚。”
这个老狐狸,朕岂能被你试探出心思?
之所以不能让朝臣知道要迁都,原因有二。
一来人都有惰性,我在汴梁活得好好的,且在此好不容易经营出各种关系网,突然把都城搬到幽州,那我在汴梁的根基岂非就此作废?
二来若朝臣知道迁都幽州,提早在此布局,迁都后必影响朝政。
柴宗训故作思虑一会,开口到:“既是开通运河,倒也无须如此麻烦,先前征幽云之时,朕也曾留意过北方地理,鲁地河湖沟渠众多,且与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