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由一名都尉指挥,再让轲比能安排两百人左右的骑兵作为向导,配合作战,在划定的区域内巡逻游击。
剩下的人则在营地待命、休整。
与此同时,他又派人赶到康居、乌孙,借一些粮食,并承诺用商税偿还。
西域商道复通之后,商人往来,商税丰厚而稳定增长,康居王、乌孙王对成公英的偿还能力非常有信心,爽快地答应了。
有了粮食,心里不慌,轲比能就在夷播海住了下来。
成公英天天和轲比能凑在一起,不是喝酒吹牛,就是外出行猎,让轲比能将营里的事务交给荀恽负责。轲比能也死心了,知道形势不由人。没有大汉作为后援,他根本不可能在西域立足。
别的不说,成公英就能直接碾死他。
于是,他不仅将大权交给了荀恽,还让一子一女拜荀恽为师,跟着荀恽读书学礼,争取将来能做一个真正的大汉人。
——
大帐之中,几十个少年团团而坐,有汉人,有羌人,有西域人,还有鲜卑人。
沈友没有披甲,只穿着绛红色的战袍,敞着怀,眉飞色舞地讲着故事。
他今天讲的是大禹治水。
每天授课开始之前,他都会讲个故事。之前已经讲过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等,非常吸引人。不仅上课的人爱听,就连身为讲师的荀恽都爱听。
对这个来自江东的才子,荀恽既敬佩,又有些惭愧。
一是沈友武艺很好,刀法精妙,非他能及。
二是沈友放得开,没架子,不管是羌人还是西域人,又或者是鲜卑人,他都能找到共同语言。
当然,最重要的是前者。
与这些蛮夷相处,没有一身好武艺是不行的。如果能先用武力制服他们,以后说什么都会方便得多。
相比之下,他虽然也有武艺,却未必能胜过这些少年。
轲比能的女儿唐苏合之前就对他不屑一顾,觉得他纸上谈兵。后来轲比能进攻贵霜受挫,不得不接受荀恽的建议,并打了几个胜仗,唐苏合才对他有所改观。
可是与对沈友的态度相比,也仅仅是改观而已。
此时此刻,唐苏合目不转睛地看着沈友,眼中的崇拜不加掩饰。
沈友刚讲完故事,她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
“先生,帮大禹治水的应龙是帮黄帝打仗的应龙吧?”
沈友笑道:“应该是那个应龙的儿子、孙子吧。就算是应龙,也不可能一直活着。从黄帝到大禹,可有好几百年呢。”
“那黄帝的女儿魃会不会也有后代?”
沈友也愣住了,眨眨眼睛,说道:“你觉得呢?”
“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