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可鉴,你我身为大臣,岂能不全心全力的配合?若是只顾私心,错过这大好机会,会被后人骂的。”
周忠尴尬地点点头。
——
两人正说着,张昭求见。
杨彪和周忠互相看了一眼,会心而笑。
张昭这是掐着点来的,时机把握得非常精准。周忠下车还没到半天,与杨彪见面还没到半个时辰,他就来了。
比周瑜消息还灵通。
杨彪让人请张昭进来。一会儿功夫,张昭迈着方寸进来了,恭恭敬敬地行了礼,神情庄重肃穆,礼节周到,却又不卑不亢。
周忠与张昭是旧相识。见此情景,不由得一笑。
“张子布,如此多礼,莫不是有求于人?”
张昭拱拖施礼。“昭非求人之人,司空亦非循私之人,何求之有?”
周忠碰了个软钉子,却也不生气,笑道:“你不求人?那孔融去漠北之事,又怎么说?我可听说,天子怜惜孔融年老,本是不愿意让他这么辛苦的。”
张昭淡淡地说道:“孔融本是商人之后,得知商朝遗民的消息,赶去一见,乃人之常情,何惧辛苦?至于请天子下诏,并非我求天子,而是为儒门考虑。商代文献、语言与今日殊异,非鸿儒不能解。孔融学问渊博,天资过人,正是最合适的人选。漠北之行,非他不可。”
听张昭说得这么慎重,周忠倒不敢再轻忽,仔细询问起来。
涉及到儒门的事,大意不得。
杨彪对这件事也了解不多,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了解一下。
张昭便将从周瑜那儿听来的消息说了一遍。
只不过周瑜当时还有大量揣测的成份,并没有那么笃定。到了张昭口中,揣测的成份已经所剩无几,几乎可以肯定那些人就是商朝遗民,只需要孔融去做最后确定,就能发掘出一段遗失的历史,找回失落的连山、归藏,使三易合璧。
张昭说得如此肯定,情绪如此高涨,让杨彪、周忠都受到了感染,觉得这事意义重大,不容耽搁,否则就是儒门罪人。
如此一来,周忠再追究孔融就不合适了。
不仅不能追究,还要安排周瑜照顾好孔融,确保孔融的安全。
周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过想想孔融这一去就是几年,就算周瑜用心照顾,不让他出事,这冰天雪地里也不舒服,也就罢了。
说完商朝遗民的事,杨彪随即问起了渤海的上计。
张昭坦然地说道,渤海今年的上计情况肯定不如冀州其他郡国。具体原因,他一一道来,既不遮掩,也不夸大。
最后,他说了一件事:天子有意在徐州也设立这样的郡国,以便中原反对度田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