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咨询他们的意见。
贾诩很平静,杨彪、周忠的脸色有点难看。
…
韩遂明显有扩大事态的动机,他这是要将整个关东都拉下水。当初被发配去海外的人虽然是以冀州人为主,但兖豫青徐的人也不少。比起冀州人,这些人更受不得海外之苦,潜逃回来的可能性更大。
而且逃亡不可能单独完成,必然有人掩护。一旦追查起来,可能就是几家、几十家。
当年张俭望门投止,一路为之骚动,过去这么多年了,依然如在眼前。
犹豫了片刻之后,杨彪起身施礼,取下了头上的冠,拜伏在刘协面前。
“陛下,兵役法初改,有些郡县还没能落实,之前的地方治安皆由司徒府负责。出了这样的事,臣难辞其咎,请陛下治臣之罪。只是天下初安,不宜大动,还请陛下谨慎。”
刘协面沉如水,一言不发。
杨彪主动揽过责任,是不想事态扩大,这种心思他一清二楚。
但遇到事不想着惩前毖后,先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是他期望的结果。
见刘协不说话,周忠更加不安,几次想起身,终究还是没能下决心。
贾诩澹澹地开了口。“陛下,臣以为区区几个逃犯,影响不了关东太平。虽说有些事可能是在兵役法改革之前发生,却不妨碍由新上任的各郡县都尉清查,就当是练手也好。当然,这样的小事,不必动用驻军,抚军大将军忠心可嘉,却有些操之过急了,当下诏切责。”
刘协轻轻地点了点头。“太尉所言甚是。这件事,就交给太尉府处理吧。”
“唯。”
“中山国那边,由大鸿胪安排使者去一趟。”刘协想了想,又道:“为表郑重,让王绛亲自走一趟,顺便看看中山国的风土。”
“唯。”
刘协起身,走到杨彪面前,弯腰将杨彪扶了起来。“杨公忠贞为国,朕是信得过的。但有事就请辞,可不是好习惯。知道的是杨公勇于担责,不知道的还以为杨公是要挟朝廷呢。”
杨彪面红耳赤,连忙请罪道:“臣岂敢,死罪,死罪。”
刘协笑笑,随即又道:“疆域日广,将来的海外属国也会越来越多,大鸿胪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要留心培养人才,不能等到用人的时候才发现不够。”
周忠立刻附和道:“陛下所言甚是。若是多一些像蒋干那样的人才,或许就不需要大鸿胪卿亲自前往了。”
刘协想了想,抬头看向门外。
尚书秦宓就站在门外,正向里面看,与刘协四目相对。他下意识地想避开,心念一动,又停住了,与刘协互相看了片刻,鼓起勇气,迈步上前。
“陛下,臣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