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好似天高水阔的江面。只在天水相接之处,隐隐有山峦叠嶂的形迹。再细观,才能发现,江面上有一页扁舟。这一层,当年匠人问我刻哪句诗,我便舍了诗,选了苏学士的词,临江仙中的尾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曾纬侃侃而谈,将最后的话说完时,在场诸人,仿佛意识不到一场聆听的结束,仍是噤声无语,只拿眼睛瞧完了食盒又去瞧曾纬,目光中交织着惊羡、赞叹、感慨。
姚欢心道,金丝楠如此绝美的天赐之物,被他倾注了真情实才地讲解一番,当真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唔,姨父蔡荧的嗓子也很好,邵清邵先生的嗓子也很好,都是那种沉稳又温悦的男性声音,他二人亦都有真才实学。
可是,姨父念词,或者,邵先生说菜谱,哪里有曾纬他,有他这样的仙渺洒脱之气呀!
一时之间,姚欢连新烫的伤处都不觉得有什么火辣辣的痛意了,只盼着眼前这男子,如音乐会返场似的,再将食盒的妙处、雅处,说叨几遍。
众人中,还是年纪最小的梁师成,因责任最大,反倒最是关注正事的效率。
“二嫂,这虎皮炸鸡爪、咸齑烩鸡爪和豆酱焖鸡爪,火候可到了?”
“到了,到了,这就和荔枝腰子、糯米蒸小肚,一起装盆。”
沈馥之应道。
沈馥之年少时,好歹也是沈家千金,又生活在那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城,上乘瓷器还是掌过眼、也知道如何用的。
曾家那眼色伶俐的小婢子晴荷,小心地捧过来一只只长圆形的白色瓷盘时,沈馥之便毫无迟滞地,去蒸屉旁拎了一个铜壶来。
待晴荷端起白盘的上层,沈馥之小心地往底层盘中注入沸水后立刻让开,青禾复又将上层的盘子扣紧。
姚欢看明白了,这就是古人保持菜蔬温度用的“温盘”
温盘的下层和盖子的瓷胎都极其厚实,唯有中间的瓷胎极薄。
下层注入热水后,中间的瓷盘装好菜肴,盖上盖子,可保半个时辰热度不减。
这个时代开封的权贵人家用瓷,以均瑶胭脂红、汝窑天青为主。
但曾家用的,却是彭州白瓷。
彭州在蜀地,唐末已有为躲避战乱的北方瓷匠迁徙而来,利用当地的粘土烧制瓷器,被认为受定州白瓷影响颇深。但与定窑的瓷器比,彭州白瓷却显得质朴一些,那层牙色釉光下,在某些角度,竟还泛出浅到令人险些就捕捉不到的蓝调,加之没有任何雕画加工,一眼望去,就如月光下的雪野一般,清宁,又透出秘境之意,令人为之神夺。
沈家铺子今日送去宫里头的风味,红亮亮的荔枝腰子和酱焖凤爪,颗颗白珍珠似的糯米中嵌了嫩粉色的肚头,还有头天已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