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38)(2 / 5)

如果做出来的纸只他和厉两人用,难免浪费,不过现在看到了部落里的需求,沈怀瑾觉得造纸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他将这事和厉讲了,对方没有犹豫,午后就去竹林砍竹子去了,沈怀瑾则独自人在部落里建纸浆池和蒸煮竹子的灶台与桶。

古法中,成捆扎好的竹子要被放入池塘中浸泡100天来让竹子褪去粗壳和青皮,这工序被称为杀青。不过沈怀瑾有石灰,完全可以用石灰加速杀青。

厉带回竹子后,两人将其破成竹条,按层石灰、层竹条的顺序将它们层层垒叠在石灰池中,然后在水池中加水。这种用石灰加速的方法,可以让杀青所需的时间减少到十天。

在这十日中,沈怀瑾和厉就要陆续把后续碓碎竹子所需的木碓、蒸煮竹子所需的灶台与桶、拌纸浆所需的纸浆池做好。

灶台和纸浆池两人都有经验,做起来也快,因此他们决定先把下步就要用的木碓做好。

木碓是由支撑架、杆、碓和臼几部分组成的,通过人力踩踏杆的头,可以让另头连着的木碓有节奏地砸到臼中。臼是内陷的,里面放竹纤维放稻谷都可以。做出来的木碓现在可以用来捶打竹纤维,以后也能给稻谷去壳。

沈怀瑾没有合适的工具做石臼,便用木臼替代。厉砍来了截粗的硬木木墩,两人先用工具在中间挖出个浅坑,再用带火星的木炭慢慢烧出臼中间的窝陷来。

这还能用吗?厉看着木墩中间被烧得漆黑的坑,迟疑问道。

把黑的地方点点刮下来就行,麻烦是麻烦了点,但也没办法。毕竟木臼比石臼做出来省时省力多了,作用却相差不大。

木碓的支撑架、杆与碓头的结合都是由榫卯结构达到的,完美弥补了没有钉子的遗憾,沈怀瑾不禁再次感谢劳动人民留下的伟大智慧结晶。

两人边学边做,花了近三天才把这套木碓做成,并将它安在了工棚中,小半截木臼埋入土中进行固定。

沈怀瑾用碎陶片试了试,锤出来的效果不错,只除了有些费劲。

感觉锤起来还是有些累啊。他嘟囔着。为了让碓头从高处落下,施力方木杆要比碓头那方的短,因此也更费力。

厉安慰道:没事,能用就行,等要用了都让我来,我累不着。

沈怀瑾不依,你平常也得去捕猎,怎么能全让你干,我还是考虑下做个水碓吧,摆脱人力的限制。

都听你的。

此时天色已晚,两人都不打算在夜色中干活,便停下了动作。

沈怀瑾洗干净了手,问道:今晚想吃什么?

我们的竹笋干已经晒好了,吃点笋干吧,我还没吃过这个呢。

笋干得提前泡过才行,明天我们早点泡上,明晚再给你炖鸡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