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8)(3 / 5)

罐出来,到时候给朋友们各送上一罐,自己还能剩下个三四罐来,也足够了。

正当他忖度之际,溪对岸传来了呼喊声,瑾,我们都准备好了!

沈怀瑾连忙将黄豆酱存放齐整,拿着工具就去了对岸,准备和大家一起再建几个烧玻璃的坩埚窑出来。

坩埚窑对部落里其他成员来说,还是个新鲜东西,不像砖瓦窑或普通的陶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因而都兴致满满,眼神中透露着急迫。

瑾,这坩埚窑到底是什么东西呀?和我们平常在用的其他窑不一样吗?安好奇问道。在他看来,平常在用的砖瓦窑和石灰窑之类的就都很相似,有时候也能通用。

坩埚窑就是这窑体里还备着单独的坩埚。沈怀瑾边领着大家往下游走,边解释道:烧制玻璃的原料其实就是些小石子,但我们需要极高的温度把它们烧软化了以后才能塑形。为了不让这些小石子化得到处都是,也为了不让最终的玻璃沾上脏污,就得把它们提前放在一个耐高温的坩埚里,到时候烧软了直接钳着坩埚一起拿出来就是。

噢安恍然大悟,就跟你平时蒸蛋羹一样。窑体是锅,坩埚是碗,玻璃就是蒸出来的蛋羹,对不对?

沈怀瑾欣慰点头,没错。

说话间,众人已走到了靠近谷口的合适位置,沈怀瑾叫停了大家,提议道:差不多就是这里吧。咱们建六个窑就成,彼此之间距离大些,别耽误到时候鼓风。

他曾独自垒起的窑体并不算大,内里仅六个坩埚,使用起来还有些捉襟见肘。这回帮忙的人多,窑体便适当地拓展了些,大概能放下八个坩埚。这样一来,一次性便能烧出四十八团的软玻璃来,只要成功率稍高些,很快就能满足整个部落的需求。

划定好范围后,大家便取来了黏土和枯草茎,将其糅合在一起后,开始耐心地垒起窑体来,边垒还边用小火烘烤,加快塑形。

就在这时,厉一行人也从谷外巡视归来,正见到溪边忙碌的众人。厉知道沈怀瑾的计划,也不需多说什么,只是问道: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吗?

经他一提醒,沈怀瑾眼睛一亮,对了,你回去帮我烧些坩埚吧,我得看着这边,还走不开。

其实大家的手法都已经挺娴熟了,沈怀瑾也只是以防万一,想着尽快完成。

行。厉揉了揉他的一头黑发,那我们先过去,还有什么要做的你再说。

送走了他们,沈怀瑾又蹲下身同大家一起往刚刚有了底的窑体上糊泥。这窑不算小,所要求达到的窑温也很高,为了整体的稳定性考虑,大家的速度难免受限。

到午后,凛和其他兽人们带着第一批石英砂和生石灰归来。

晚间窑体建成之际,他们又带回了许多生石灰和好些基地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