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便带着穿着打扮十分利于奔跑的谢存墨进宫了。
至于谢良臣,从回来后的第二日起,他便回了工部上班。
此次一走近一年,工部事务几乎都由底下几个主事在处理,所以这次他回来,首先便要先过问冶矿的情况还有纺织、军械两处的进度,看有没有人懈怠敷衍。
这一查还真查出了些问题。
主要就是卖往各处的铁丝主要都集中在了几人手中,其中便有两个商行并非沿海以及附近的客商,而是关中人。
修路、建房这种事,向来耗费的时间都很长且造价昂贵,因此据谢明章所言,如今全国的道路几乎都是从两广附近往内陆延伸,其他地方想跟上进度必然缓慢,所需材料也少。
所以关中有客商订购如此多的铁丝,谢良臣直觉对方可能不是用此物来建房子,而是用来干别的。
至于生铁在古代多用于造什么,他自然也明白,因此便特意留心了这两名客商的名字,准备私下再让人查其底细。
见谢良臣只知埋首处理工部事务,工部众人皆在私下打着眼色,讨论谢良臣到底参与了那事没有。
“我看谢大人恐怕对此并不知情,应是陛下察觉了什么,这才让他顺便将人捉回审问。”一个主事小声道。
“我看未必。”另一个参与讨论的小官摇着头,一脸的高深莫测,“谢大人奉旨监军而已,又不负责巡查地方官贪赃枉法,开阳离京有千里之遥,对方又只一个四品知府罢了,陛下哪里会关注得到他?若说不是有心人特地收集证据,那知府又怎么会被捉回京中?”
如今不论朝上还是朝下,最轰动的消息便是开阳知府杨庆倒卖粮草往北桑,资敌叛国,融景帝着三司会审一事。
因为性质太过恶劣,以及朝廷一查到底的态度,所以京中都在猜测又将有哪位大人要被拉下马。
而除了讨论杨庆之外,谢良臣也是被议论之人,毕竟杨庆是他带回来的,而且在融景帝下旨之前,一直都是秘密关押。
所以坊间都在传,说谢良臣恐怕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幕后推手,至于目的,自然是要拉某一位大人下马然后自己顶上。
有阴谋论的,自然也有替他说话的。
替他说话的自然是以前在国子监的学生们,他们认为杨庆倒卖粮食往北桑,通敌叛国的罪名是逃不掉的,便真是谢良臣将他揪了出来,那也是为名除害,怎么反倒惹了闲话?
京中各种传言纷纷扰扰,可身处舆论中心的谢良臣本人却似毫不在意一般,每日只按部就班的去工部上值,对于明里暗里的试探全不理会,甚至连帖子都不接了。
于是随着案件的深入,以及他本人的低调,大家便又把视线重新转移到了案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