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律例司后,谢良臣随即便叫来了刑部右侍郎,要他专门督办此事,同时在律例司将书整理成册之后,命其召集众人商讨其中哪些律令有疏漏或者不合理之处,写出条陈交给他。
他之所以要让刑部的人去干这件事,并不是谢良臣对如今的律条不明白,实际上恰恰相反,他对律令早就烂熟于心。
但是他明白,不代表其他人明白。
谢良臣就是要把这《大融律》明明白白的写出来给全天下的人看,而不只是读书人或者朝廷官吏和执法者。
究其原因,还是这律令不够公平。
比如有些小罪在他看来只涉及到了道德而已,根本没有伤害他人,但是因为冒犯了特权以及儒家某些价值观,于是便被加重量刑。
另一方面,有些罪名明明很重,但是因为对方是当权者,所以又被区别对待,甚至还有了暗箱操作的空间。
像律条中关于“八议”的说法,谢良臣就觉得该直接废除。
《大融律》在“八议”中规定,凡涉及到如皇亲国戚、功臣、贵戚及一些高官等八种人犯案时,司法机关就不能擅自动用律条进行审问,而要先奏报朝廷,等皇帝下旨才可以对其进行拷问。
关于这一条令,律书里只简简单单的写了如“议故”、“议功”、“议贵”等寥寥数十个字,看起来过于的轻描淡写。
谢良臣现在要律例司的人将它展开仔仔细细的写清楚,每一“议”包含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特权,都要摊开来讲。
俗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即便对方是皇亲国戚,勋贵世家,但是中华民族向来都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血性在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民间百姓对于人人平等发出的最早呼喊。
所以一旦那些赤/裸裸的不公平特权被摆在了明面上,谢良臣再想对现有律法进行改革,至少民间的阻力就能少上一大半。
至于朝堂上,那就只有等着看谁能笑到最后了。
在他忙于处理刑部事物之时,曹毅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也正式开拔出了京城,直扑最早举起反旗且声势浩大的宣王封地广阜。
广阜地处东南,物资丰饶且又有黄河天险为屏障,易守难攻。
曹毅到得黄河边,即令征调民船渡江,岂料宣王早有防备,曹毅所征之民船早已被其预先动了手脚,因此大军先锋队才刚乘船至河中心便散成片片木板,渡河士兵被淹死或者冲走的不计其数。
还未正面对抗曹毅便先输了一阵,消息传回京中,虽安帝和两宫太后都未说什么,但是不安的情绪还是开始在众人心中弥漫开来。
而在曹毅与宣王两军交战之际,另外三王也趁机攻城夺地,连日来已是攻下了多座城池,几乎日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