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22)(3 / 5)

车近千斤的粮食,让米粮铺子送货。

刘氏他们愣了,涨价了怎么反而还买的更多了,不是应该少买点吗?

华溪没有立即解答他们心里的疑惑,而是出了城,才悠然开口。

现在买算便宜了,你们且等着看,再没得到切确的消息前,这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会吗?能有什么事发生?往年也有涨价的时候,但没过多久就跌回来了。今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吗?真是花那么多冤枉钱了。马庆儿实打实的说,而且他们村里人很少上京买粮,都是交了赋税后,粮食留着自己吃,全都够。

如果今年没有华溪突然出现,他们也多是跟村里人买。

马庆儿的话成功引起了华溪的注意,你是说粮价从来没有疯涨的时候吗?

自然没有,历代皇帝都英明神武,即便是当今的摄政王代理朝政,也没有发生过你说的事。所以买那么多粮食,真的是有点多余,过不了几天,价格就回落了。

这个大昌朝不得不说真是怪的离谱了。

华国历朝历代,太平盛世好不过三代,这个大昌却是繁荣昌盛了好几百年,从没出过一个昏君,更令人咋舌的事,不管是儿子多了还是少,都没有夺嫡的野心,和平的不得了。

换句话说,也就是作者敢这么写吧。

溪少以前也不曾接触这些柴米油盐,不知也是正常。买回来就放着好了,反正地窖里还空着那么大的地方。刘氏抹了把汗,替华溪找了理由。

华溪摇头,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里毕竟是,作者肯定要写出点事来的,不然一路太平下去没点波澜的,谁还看?

事实上,真被华溪一个屁给嘣对了。

没过两日,价格再次上涨,老百姓这才后知后觉的嗅出了一股不同以往的味来。纷纷去米粮铺子抢购粮食,储备起来。

马庆儿好好体会了一把被打脸的滋味。

溪少的小吃车也选在这个时候暂停营业,窝在村子里静观其变。

然又过了几日,米粮铺子关紧铺门,硬是一粒粮食都不肯卖了。

也就在这时,靠山村周围出现了一小群难民,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目光呆滞无神,晃晃悠悠的朝着前方走着,仿佛下一刻就要昏厥在地,一命呜呼。

村民们虽然心生怜悯,可也都不敢轻举妄动,家家户户房门紧闭。这种情况,说书人可都讲过,难民饿到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理智可言,哪怕是因为可怜伸出援助,他们也不会感激,反而会恩将仇报,不顾一切的抢夺。

讲真,这种情况,华溪只在电视上见过,根本没有任何视觉上的冲击。如今亲眼目睹,哪怕心肠再硬,再看到他们那副枯瘦如柴的模样都能生出恻隐之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