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熟人,偶尔会托关系找他帮忙,一般情况下,郑旭都会帮忙把孩子送出去上学。
在外面混几年回来,镀镀金,有个海归文凭,也好找工作。
但既然学校既然都合作了,有些事也可以顺手做。
比如说,有些机灵点的孩子,出国留学前,郑旭就让人提前交代,等他们到了学校之后,要注意观察一下学校里有哪个老师很有水平啊,或者家庭条件差的。
这样的人,就可以交给市场部的人渗透一下。
也不多搞,偶尔拐回来一个专家。
哪个学校也没有防着学生的,这些小孩也不知道郑旭到底有什么目的,就当是郑总交代的小任务,平时上课多打听就能了解了,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告诉他们父母就行了。
这东西就靠个常年积累,不能逮着一个学校勐薅羊毛,反正这几年下来,也拐回来好几个专家。
国外的这些学校,多多少少,只要教学质量差不多的,各大学校里,还是有一些很有水平的专家学者坐镇的。
这些拐回来的专家老师,有的人,郑旭就给他找到了新的“工作”,去了一些不能说的部门,有的专家的技术是民用的,那就留在一闪一闪传媒了
于东来给几个人稍微科普了一下郑旭在俄国有什么关系。
这番话说完,其他人还没意识到有什么问题,旁边的比亚迪的王总简直惊为天人。
这也太大胆了,直接让小孩子探查消息,从学校里拐人啊?!
“郑老弟能不能给我们弄几个化学、电学方面的专家啊,我们也需要啊!”
专家这东西,有时候这是个贬义词,但有时候,这就是个褒义词。
能被郑旭拐回来的专家,太重要的,他也拐不回来,但这里面到底有几个真正有水平的,用用不就知道了?
王总很眼馋这样的人才!
“哈哈哈,王老哥,你这是私人订制啊,不好搞。”
王总把郑旭这儿当成人才市场了,但这种东西他都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只能偷偷的、慢慢来,哪有这样直接挑专业的?
他又不是人贩子!
“哎,郑老弟,你多留留心,你们那几个学校是啥名字?我回去也找人打听打听。”
王总很重视这个问题,看样子不是开玩笑的。
“王哥,你就别多插手了,这东西随缘,急不来,做得多了,不一定效果好。”
郑旭怕他没操作过这种东西,勐地找人打听,再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那就影响到他了。
“行行行是我太急了,那老弟你多费心,给我留意留意这方面的人才,老专家没有,毕业生也行啊,同学之间互相拉拢也可以啊,我这边到时候还能拿出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