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思斋内,沉静无声。侍人都被遣出去了,屋内唯父子二人。萧昡一份、一份的看着棋谱,目光仔细,又慎重。以他棋道的登巅境界,自是一眼就看出关窍,但他还是细细的看着,审视着。看完最后一份,凝坐在那里,半晌未动。深邃幽沉的眼底激荡起了浪,冲荡着,却最终,又如石般沉下去,留下的是怅然。须臾,抬眼,已是目如鹰的锐利,河西统帅的威冷镇定。[阿琮,此事要守秘,绝不可有半分外泄!]他以内力传音贯入儿子耳中。萧琮肃然点头,食指一曲无声叩案:是。阿琰有这种天分当然不能泄露,否则还没有成长,就会被人谋算死于非命。梁国公看了一眼恒温漏钟,“辰光不早,先用朝食。”父子俩用了朝食去大都督府上衙。酉时落衙后梁国公就不见了踪影,萧琮去了睿思堂等了很久,只得先回承和院。次日晨起再见父亲,萧昡威沉道:“十七的事,为父自有计较。”……几天过去了。萧琮不知父亲作何打算,眼瞅着距除夕日越来越近了,父亲却还没说什么,心中焦虑急躁,大冬天的竟上了火。沈清猗给他开了清火的膳汤,安抚道:“父亲若无意,当日便拒绝了。”萧琮点头,眉皱不舒。“……不知商娘子和父亲,当年到底什么恩怨。”若知当年之事,便可知父亲和商娘子之间的症结,以寻突破。沉默了一会儿,“阿琰至今未上举。”这是萧琮最为忧心的。士族子女不被记上宗谱,就表示家族不承认其身份,相当于“外室子”。民间叫私生子。萧琮怎能让弟弟背上这样的“污名”?阿琰若顶着外室子的身份,再有品貌才华,前程也会艰难。若有萧氏子弟身份,阿琰入河西军就会走得很顺。如果背了私生子的名声,顺坦大道也会变成弯肠小道,经历磋磨。萧琮哪忍让弟弟经历这些。沈清猗却觉得萧琮是身在局中入了迷障:国公若真将阿琰作外室子看待,岂会让他占族中行辈?当年事发生时萧琰才一岁多,按世家规矩年满三岁才会上族谱序齿序,此前都只会暂以府中郎辈排行,萧琰就是“五小郎君”。若梁国公生恨厌弃,府中月例簿上就不会记为“清宁院,十七郎君”。虽然这个“十七”有可能占的是三岁刚记上宗谱两天就夭折了的九房小郞萧玦的行辈——入谱就夭折,隐隐有种“祖宗不承认”的不吉意味在内,若萧氏计较就会消谱,让后面的子弟序位:按年龄就是萧琰。但“十七萧玦”并没有消谱,之后序位的是“十八萧珙”,是否梁国公当时的想法:让这个序位占着,以后再消了萧玦将萧琰序上去。虽然这事仍有疑问,但至少表明梁国公是有这个心的。还有那副面具,梁国公是在掩,还是在护?遮掩容貌有两种:一是不想让人看见,二是不能让人看见。梁国公又是哪种呢。沈清猗心里不急。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是明珠,就不会隐于囊中。……腊月二十。冬夜的月很淡,只隐约照出清宁院前庭中央的那棵高大梧桐树。萧昡立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