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过抱怨,也从未提过这些。
不少曾在朝上是陆清则对头的朝臣,不免开始了辗转反侧。
帝师少年登科,一身病弱,护持陛下,恩惠百官,所提政见,无不惠及百姓,为大齐国祚而想,却被担心他权势愈大的他们不断攻击,直至死于奸人之手,也没有报复过他们分毫。
陆清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权奸之辈。
这样一个满身清正的人,为何要遭到这样的对待?
前几个月那些狂乱、激烈、不断传染而令人亢奋的情绪缓下来后,许多官员心里陡然一冷。
他们现在,岂不是成了自己最鄙夷的负恩忘义、逼死忠良之辈?
他们当真……做错了。
因帝师之死而饱受煎熬的人多了起来,许多朝臣慢慢安静下来,不再劝谏陛下少生杀戮,对将陆清则的灵柩置于宫中也不再有争议。
仿佛都在无声中达成了某种默契。
这场抄家,在陆清则的头七日结束,该陪葬的人一个也没少。
头七过后,便该下葬了。
宁倦还没来得及让陆清则接受他的喜欢,若是将陆清则葬入皇陵,他恐怕会不乐意,但要陆清则葬在其他地方,他也不愿意。
在灵柩前坐了一整晚后,宁倦疲惫沙哑地吩咐下去,还是将墓地择在了京郊,山清水秀之地,安安静静的,陆清则会喜欢。
这次他愿意选择陆清则的选择。
棺椁被送葬的队伍运出京城,沿途不少百姓得知这是陆大人的棺椁,有的便停下了脚步,朝着棺椁拜了拜。
陆清则的许多政策虽然得罪了达官贵人,但对百姓的恩泽是实打实的,百姓知道是陆大人推行下来的,都念着他的好。
陈小刀忍不住又哭了,抽抽噎噎地跟在送葬队伍最后,小声道:“公子,好多人送你啊……你和大将军都走了,林溪也不在,我一个人好寂寞。”
即使暗中谋害陆清则的人已经全部伏诛,又有什么用呢。
杀了那些人,并不会让陆清则回来。
棺材下葬的时候,一直没什么表情的宁倦忍不住朝着那边走了几步,想要抓住什么。
到底指尖只掠过一缕清风,在指尖一绕,便倏然而逝。
他看着痛痛快快哭出来的陈小刀,心底莫名地生出了几分羡慕。
不是他不伤心,也不是他要维持皇帝的威严做派。
只是他的泪水好似在看到陆清则时就已经熬干,哭不出来。
棺材入了土,他再也嗅不到老师发间的清幽梅香。
陆清则为他取了字,他却从未听过陆清则叫过他一声霁微。
回京之时,宁倦一路沉默,进了城,忽然从马车里钻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