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清末枭雄> 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

第三百三十八章 科举改革(3 / 4)

额薪资招揽这些新鲜出炉的帝国大学毕业生。

要知道在他们之前中国也不是没有具有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比如说海陆两军的军校毕业生,这些经过数年系统培养的军校生其实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其实还是要超过那些所谓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或者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的,论起综合素质,其实中华军内的年轻军官们才是当代中国里最具才华的一群人!

但是这些都是军校生,人家毕业直接进入军队了,根本就不会流落到文官系统里或者到社会上。

所以现在仅有的百人不到的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就成为了香馍馍,想要从政的基本都能够高位起步,虽然不是人人都和文昌林那边被抢着要,但多数都能够在权重部门里以科长起步进入仕途,仅仅是这一步就比那些省试、会试的普通考生少奋斗了至少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

如果想要从商,国内的几家大企业都会给出丰厚待遇,比如林德机器厂就招聘了四名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清一色的理科型人才,开始的薪资直接照比初级工程师的水平,月薪高达一百多圆一个月。

如果还想继续深造的话,通过外务部和教育部的考核,就能够获得公费留学的名额,然后前往欧美留学,去学三四年后回国,只要不犯傻,这人生基本是一片坦途,最不济也能够当个大学教授啊什么的。

这首届帝国大学的毕业生这么抢手,也就怪不得那些通过了会试的学子们甘愿放弃普通公职,然后再去报考帝国大学了。

只是这帝国大学的招生之严格比会试还要严格,这从录取率就可以看得出来,会试的考生有六千多人,最后录取一千人,大约是六比一的录取率,但是帝国大学的应考生有四千多人,而最后只招生三百多人而已,率取率只有百分之七点五左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考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三所高等中学的毕业生,直接来报考的学生是很少有能够通过的。

帝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比会试难多了!

如此也就让人们发现,要想真正获得最好的仕途起步点,最好是从帝国大学毕业,而要想入读帝国大学,你最好先考上高等中学,然后系统的学习三年时间,不然的话基本没指望能考进去。

如果说科举中的省试以及会试是为国家招募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公务员队伍的话,那么帝国大学就是给帝国培养最顶阶的那几百个精英!

两者可以说没有什么可比性!

也许过几年后,对于中华的年轻一代学子们而已,最好的选择有三个:

第一个是报考陆军军官学校。

第二个是报考海军军官学校。

第三个是报考帝国大学。

由此可见,如今的帝国大学在年轻学子心中,地位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国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