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新唐>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3 / 4)

在提交投入章程之后的确又追加了五万贯进去,主要是用于改进盐田设施,但这笔钱不会算在本钱内,将来盈利了也不会计算其中,请李刺史放心。”

李从燕笑着挥了挥手,说道:“我只是问问而已,这五万贯还是算进去为好。此番我拉着陈家是一起赚钱,我出技术,陈家出钱,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可不能让你们陈家刚开始经营就如此吃亏。”

海盐工坊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规模,陈家出力甚大,几乎将所有的家底都投了进来,可谓是孤注一掷。对此,李从燕自然不会让陈家失望,至少在钱财上,决不能让陈家觉得吃亏,否则后续还怎么合作?

陈东理眼见李从燕非常亲和,心中一松,便不再客气,叉手应诺。

“工坊最快什么时候能有产出?”

陈东理十几岁的时候便跟随商队走南闯北,陈家又是以商事起家的门阀世家,虽然是刚刚涉足海盐,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熟悉,所谓触类旁通,也算大半个行家了。

“请李刺史放心,如今工坊已经万事俱备,只等第一批海水晾晒到位,便可以进行结晶、提纯等工序……”

陈东理略略沉吟一番,说道:“据我估计:工坊最快两个月内可以产出第一批海盐,产量的话,按照目前盐田的规模,产量应该在每月百万斤左右。”

李从燕心中计算了一下:目前官盐的价格大约在每斤两百钱左右,私盐约为每斤八十钱。

不过自己工坊出产的海盐质量不会差,所以价格虽然会比官盐低,但也绝不会如同寻常私盐一般,价格应该在一百五十左右。当然,这只是李从燕自己的心理价位。

“销路准备得如何了?”

陈东理叉手说道:“我已经联络了齐州、兖州以东各地相熟的商贾、世家,只要工坊有了产出,各地人马便会进行分售。”

“那价格怎么算?”

“暂定一百三十钱一斤。”

陈东理说完便注视李从燕的脸色,紧接着补充道:“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定价,如果产出的海盐品质很好的话,我以为价格还可以上调十钱左右。”

李从燕稍稍算了一下,按照这个产量来看,工坊每月会有十三、四万贯的收入,刺史府分成七、八万贯。

当然,这些只是毛利,还没有扣掉人工等成本,也没有抵扣陈家的先期投入。

不过李从燕估算即便如此,刺史府在最初的几个月也能有四、五万贯的收入,这已经很客观了。

“新军士兵每月两百钱,再加上各级军官的军饷,以及新军后勤的各项开支,那一个月的养兵费用就是……”

李从燕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光是海盐工坊的收入,就已经可以支付新军的开支了,甚至后期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