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杜朋信等人,不需要防护服,只需要出入的时候,进行全面消毒即可。
“敲除了基核片段之后,这些病毒就彻底失去了变异特性,好诡异的病毒。”杜朋信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图像。
病毒培养基里面,通过原子成像扫描仪的扫描,可以清晰观测到这些被“阉割”的荧惑病毒。
尽管可以进行复制繁殖,但是变异效率下降了几千倍,在刺激诱导变异下,变异效率不到之前的万分之一,这和普通的病毒已经没有两样。
而另一侧,那些没有被“阉割”的荧惑病毒,就算是被摧毁三分之一的基因片段,只要基核片段依旧存在,病毒便可以变异。
正在观察这些病毒基因序列的黄帆,突然发现了一个特点。
只要基核片段之中的67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人体基因链条结合成功,即该脱氧核糖核苷酸不出现变化,那病毒就会和人体细胞形成共生关系。
他连忙记录下这个发现,根据这个发现按图索骥,又发现了基核片段中的32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决定病毒寄生关系;5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决定病毒的感染偏好……
在超算的辅助下,基核片段中的112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功能,被黄帆初步确定下来。
……
其实荧惑病毒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蓝星存在很大差异。
蓝星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子由三个分子组成: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是基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部分,就是脱氧核苷酸中四种碱基。
分别是:腺嘌呤(缩写为a),胸腺嘧啶(缩写为t),胞嘧啶(缩写为c)和鸟嘌呤(缩写为g)。
这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生物多样性。
但是荧惑病毒,或者说火星微生物拥有的四个碱基,和蓝星生物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个情况,黄帆和杜朋信等人早有预料,因为x基因的碱基甚至组成元素,和蓝星生物就是有天差地别。
同宇宙规则下的趋同进化,只能决定生物的大方向,并不能决定生物的细节,这就是趋同进化下的大同小异。
火星微生物的四个碱基分别是:类腺嘌呤(l)、江嘌呤(j)、亚胞嘧啶(y)、黄嘧啶(h)。
确定了这些碱基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之后,忙碌了一个多星期的黄帆等人,终于启动了第一次基因修改实验。
在原子成像扫描仪和纳米机器人的辅助下,黄帆将基核片段中1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江嘌呤替换成为类腺嘌呤。
启动微量辐射刺激,改造之后的病毒依旧在高速变异着。
“直人你那边情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