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计划中,还包括到期之后,要让所有的县城都通上电,安徽全省和九江府六成以上的百姓家里用上电灯,而且每家要有一台座钟、一辆脚踏车、一架缝纫机。
这三样东西,都将由军谘府出钱发给全安徽的百姓,作为全省矿产资源收益分红的一部分。
座钟、脚踏车、缝纫机,这些洋玩意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那就是绝对的奢侈品,做梦都没想过自己家里能拥有这些东西。别说在安徽,就是在上海、天津,也没几个人能用得起这些。
五年之后家家户户都能拥有,而且是不要钱白给的,这让老百姓如何能不喜上眉梢?端午节发的几斤米和白糖、豆沙、蜜枣,令老百姓对军谘府的信任达到了顶峰。深埋在地下从没看见过的矿产居然和自己发生了联系。
他们头一次感觉到,脚下踩着的土地也有自己的一份,这民国真的和大清不一样哪怕分的钱再少,这国家也是自己的。
商家主动跑到税务局去缴税,看见巡警和军人更是直接就往店里拉,还没开封的老酒整坛子就往他们的怀里塞,这些人似乎也知道羞耻了,要么是客气的谢绝,要么是照价付钱。军民关系比原先帮他们干活的时候,更是好了许多。
劳资双方经过协商,工业园区的工作时间由十四个小时锐减为九个小时,每个月有两天的假期,下班之后的时间则被安排到了技工学堂的夜校学习技术和文化课。一群胡子拉碴的老爷们,捧着课本艰难的念着“人之初”。对于学习技术,他们倒是非常的用心,技工和徒工每个月的收入起码差两、三块钱呢
以芜湖的吴锦堂和上海虞恰卿为首的安徽商业协会、宁波商业协会,又捐献了五万银元,给安庆、芜湖所有小学生购置了书包和文具。巡警和学堂的老师也挨家挨户的劝告穷人家的父母,把孩子送进学堂读书。
这些穷人也咬紧了牙关,笑眯眯的答应了,孩子读书出来有出息了,那才能真正的改换门庭,光宗耀祖。为了这个目标,当爹**再多吃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去学堂的第一天,父母把家里准备换灯油的鸡蛋煮了,签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要好好的读书听先生的话,不要辜负了都督的一片好心。
人有了希望精神头自然不一样了,店铺学徒的小伙计也开始打听那脚踏车到底长什么样,足不出户的妇人也开始议论这缝纫机能比用手做针线活快多少,有了座钟是不是就不用夜里听打更的报时辰了。
五年计划的推出,把柴东亮的威望推到了另一个高峰
军谘府实业局适时的推出了上海光华造船厂工业债券和芜湖工业园区股票,债券利息五厘,三年后归还本利,不限额发售。股票则每人限购一千股,每股一块光华银行的票子。债券、股票推出当日即掀起购买的狂潮,代为发行的光华银行各个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