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的人在街头发布演讲,承诺如果自己当选将会建设图书馆、养老院、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为学校的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条件。
嘉乐恒惊喜的发现,柴东亮所做的一切竟然和自己的主张不谋而合。在辛亥**之后,嘉乐恒敏感的发现,中国进入宪政国家最大的阻力不是颟顸的清政府,而是那些议员不具有代表性,和老百姓完全脱节。自打清朝资政院开始,中国新兴的立法机关的权力就开始膨胀。大清的资政院竟然因为四川路权的问题,集体投票通过决议,要求大清政府判处盛宣怀死刑。当时各国驻京公使一片哗然,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一个立法机关居然要行使法院的职权进入民国之后,参议院的权力更是无限度的扩大,政府和总统成了橡皮图章,仅仅半年的时间,两任内阁倒台,袁世凯更是缩手缩脚寸步难行。
日本、美国、德国都毫不客气的指出,改革,尤其政改,正在成为地方分离主义势力得心应手的工具。随着改革的深化,国家不仅没有凝聚,相反更加涣散。以民主为导向的宪政彻底走样为政治帮派之间的火并,无数小的专制团体、党派纷纷冒头,一边用宪政为掩护,从强者碗里分羹,一边在内部全套照搬专制的作风,关起门来过过“小皇上”的瘾,并日思夜想“彼可取而代之”。
嘉乐恒和美国政府达成了悲观的共识,中国只有由一个强势人物引领,才能避免分裂和混乱???宪政这种高级玩意儿,中国人暂时还学不会所以,辛亥**之后,美国也不得不屈从英国人的意思,支持了袁世凯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但是在安徽,嘉乐恒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景,柴东亮推行的区议会和区政府选举,严格的规定了他们各自的权力范围,而且选举由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开化的安庆、芜湖两地开始,收获实效之后,再将区县级选举逐步扩大。
压缩省訾议局的权力,扩大区县訾议局和政府的权力,这是分权制的开端,而且由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开始,避免了目不识丁的农民被豪绅肆意欺骗的可能性,这样更容易收到切实的效果。
柴东亮的努力,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情况,温和而坚决的土地改革减少了统治区域发生动荡和暴*的可能性,省政府和县区政府的权力平衡将成为内部稳定的基础,安徽和九江矿产资源收益的全民化,将让他统治的区域所有人受益,从而使得每个人民都成为柴东亮改革的坚定支持者。既不同于满清政府口惠而实不至的宪政改革,也不同于宋教仁等人期待的一蹴而就的全面民主、宪政,安徽采用的是小步快走的路线,看似进步不大,但是每一步都走的坚实有力。
柴东亮本来只是美国政府无奈之下的合作人选,但是嘉乐恒却发现,这个举措是无比英明的,这个安徽的统治者显然比实力强大但暮气深重的北洋、充满理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