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观念。只有让工人们把工厂当作大家庭,把你们这些工厂主当作家长,这样才能把买卖做好”
在另外一个时空,日本丰田公司在二战之后秉承了传统的年功续齿和终身雇佣制度,被同行嘲笑为老古董???后来的结果人所共知,丰田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而那些嘲笑它的人,都被它收购了。日本人开始重新研究东亚模式,分析儒学文化培养的人如何与西方科学管理相结合。
柴东亮也曾经对晋商的模式非常感兴趣,了解的越深就越惊讶,在二十一世界的西方非常流行的全员股份制,晋商在十八世纪就已经大行其道了。而且晋商对于企业信誉几乎追求到了极致,双方借款根本不需要凭据,“万两银子一句话”是他们之间信用的真实写照。
晋商的生意倒毙之后,奉行的是“只有倒进没有倒出”,承担无限风险,即使倾家荡产卖房子卖到,所有欠款也必须还清。高度的信誉和全体员工共享收益的经营管理之下,才有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
一次成功可能是偶然的,数百年一直成功,那就是体制和制度的胜利。私人所有,全员共享,这个理念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也是相当的先进。私有制,保证了企业的活力,全员共享,保证了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自然干劲十足,而且会群策群力,一人计短三人计长,所有员工都在出主意想办法,而且都愿意踏踏实实的努力干活,买卖想不好都困难。
晋商的这一套,吴锦堂、吴兴周父子非常熟悉,只是他们一直认为实业是新兴的行业,必须照搬洋人的制度,中国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全中国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包括晋商自己开办的工厂,也都是同样的想法,所以就造成了工人和工厂主彼此的隔膜。柴东亮说吴锦堂是自找的,也不算说错。
“给工人发放身股,签订合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大力培养技术工人,否则技工依然会恃宠而骄,而且技术的传承也会出现大问题。”柴东亮继续说道。
吴兴周犯难了:“都督说的是,办技工学堂的事情,芜湖工业园区也搞了,只是效果不佳。读过书的人,都想到衙门里做事,没人愿意一身汗一身油的去摸机器,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又听不懂先生讲的课。芜湖城里的年轻人见识多,想法也多,宁可去当兵拿五块钱的军饷,也不想当工人拿九块钱”
芜湖是通商码头,还有各国的租界,老百姓见多识广,自然会算账。当兵虽然拿的钱少,但是一旦升官就有前途了,当工人就算多拿个三块两块的,可干到死也就是个开机器的。
中国自古就是个官本位的国家,当官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学成文武艺,售卖帝王家”,儒家思想本来就排斥出力干活的人,工人的社会地位还在农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