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也打心眼里怕了这位斯斯文文的新校长。不怕不行啊,人家手里攥着他们的把柄呢,哪个学生不怕回家被老爹打断狗腿?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事情,虽然意义极为重大,但是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太大的震动。整个北中国的精英人物都被另外一件大事儿吸引了目光。
总统府颁发了一道命令,要在全国范围内考试招聘高级公务员!
招聘的职务包括各部的次长和各省的民政、财政长等职位,民国初肇以来,总理、副总理,各部的总长这些国务员,基本上都是橡皮图章,虽然看似位高权重,其实他们都是外行,反清闹革命他们倒是行家里手,但是执政能力乏善可陈,在政斧里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各部的次长,各省的财政、民政长也是权力极大油水充足的职务。这一点其实各国都是如此,由选举产生的内阁成员大部分都是外行,真正的内行是次长、副部长这些技术官僚。
各部的次长职务相当于前清的侍郎,那可是二品的高官啊!就算是两榜进士出身,官场上再有个靠山,没有十几二十年也熬不到那么大的官。
而这次一旦聘用,就可以鲤鱼跳龙门,直接担任省部级的高官,这种机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当然,招聘条件也是相当高的,报考的人员起码要具有名牌大学的学士学位,同时要求拥有不得低于一千伍佰元的不动产,而且必须在政界或者是传媒界、金融业担任过两年以上的中高级职务。
这种条件放在二十一世纪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民国初年的中国,符合条件的不过是凤毛麟角,全国上下最多不会超过五千人!
全中国的留学生除了留学英美的几百人之外,就是留学曰本的两万多人,而这两万人中,绝大部分上的是预科,真正拿到学位的十不存一。国内大学毕业生也没多少,比起二十一世界博士到处有,硕士满街走,本科不如狗的局面,民国初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谓是凤毛麟角。
初中毕业生在这个时候就是知识分子了,高中生已经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则是精英人物!
这次要招聘的人员总数是六十名,预计报考人数却肯定超过两千,录取率虽然不高,但是比大清的时候考进士还是容易了许多。况且这种一出仕就是高官的机会,恐怕今后再也不会有了。
只有一个国家初创的时候,才有一步登天的机会,等到国家稳定之后,就只能是按部就班的熬资历。
柴东亮担任总统之后,各部的官员除了留用的北洋系之外,就是他从安庆带来的江淮系,不但人数不足额,而且很多人并不熟悉政务,搞的他有些头疼。而且高铭、高楚观、梁启超等人都从安庆来到燕京,弄的柴东亮的老巢安庆军谘府也缺人手,尤其是缺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人才,